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脉冲型近场地震波反应谱的阻尼调整系数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3 14:24

  本文选题:阻尼调整系数 切入点:近场地震波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阻尼调整系数定量描述了阻尼比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与地震波频谱特征等相关,用于从低阻尼比反应谱推算高阻尼比反应谱.本文以近场脉冲型地震波为对象,研究其反应谱阻尼调整系数的规律并建立计算公式.选取50条脉冲型地震波并提取出等效低频脉冲,考虑0.05~0.50之间13种阻尼比,计算得到地震波、等效脉冲的反应谱和各自基于5%阻尼比的阻尼调整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周期与地震波脉冲周期比T/Tp在0.5~1.2内,提高阻尼比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都有降低作用且减震效果最明显,等效脉冲与实测地震波的阻尼调整系数接近.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谱分别拟合,得到了0.5T/Tp1.2范围内考虑脉冲周期Tp影响的阻尼调整系数评价公式.
[Abstract]:The damping adjustment coefficient quantitatively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damping ratio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s an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high damping ratio from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low damping ratio. The law of damping adjustment coefficient of response spectrum is studi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established. 50 pulse-type seismic waves are selected and the equivalent low-frequency pulses are extracted. Considering 13 damping ratios between 0.05 and 0.50, the seismic waves ar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equivalent pulse and the damping adjustment coefficient based on the damping ratio of 5%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the structural period to the pulse period of the seismic wave is within 0.5 ~ 1.2, which improves the damping ratio displacement. The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are both reduced and the damping effect is the most obvious. The damping adjustment coefficient of the equivalent pulse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measured seismic wave. The acceleration,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 spectra are fitted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formula of damping adjustment coefficien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ulse period TP in 0.5T/Tp1.2 range is obtained.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405) 高速铁路建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HSR2013021)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邢帆;祝兵;赵灿晖;;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大跨CFST拱桥的动力稳定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李明;谢礼立;杨永强;胡进军;;基于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潜在破坏作用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姚令侃;冯俊德;杨明;;汶川地震路基震害分析及对抗震规范改进的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宏略;李瑞峰;张建经;胡焕国;;两种典型桩板墙地震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J];岩土力学;2017年05期

2 蒲武川;黄斌;KABANDO E K;;脉冲型近场地震波反应谱的阻尼调整系数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3 刘爱荣;李晶;黄永辉;;拱的静动力稳定性研究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4 周叶飞;李晓坤;李延强;;部分填充混凝土钢桁梁桥地震响应分析[J];公路;2016年08期

5 贾亮;朱彦鹏;来春景;;地震作用下加筋挡土墙稳定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6 宋彬;顾强;;近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5年04期

7 陈立伟;;核安全相关边坡与一般边坡挡土墙抗震稳定性验算对比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5年04期

8 朱彦鹏;杨校辉;马孝瑞;朱桥川;;柔性加固失稳重力式挡土墙的动静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5年11期

9 刘震;韩小宇;张哲;;基于行波效应飞燕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损伤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5年06期

10 王明珉;王桂林;吴曙光;;地震作用下桩间挡土构件主动土压力极限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帆;祝兵;;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钢管拱桥作用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蒲黔辉;霍学晋;杨永清;;基于统一理论的蝶形拱桥空间稳定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姚令侃;陈强;;“5·12”汶川地震对线路工程抗震技术提出的新课题[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吴伟;姚令侃;陈强;;坡形和加筋措施对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马宁;徐龙军;谢礼立;;集集地震地震动频谱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6 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J];地震学报;2007年05期

7 李爽;谢礼立;;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8 王海云;谢礼立;;近断层强地震动的特点[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9 徐艳;胡世德;;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10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和,,魏树满;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实现及其工程应用[J];工程勘察;1994年01期

2 尹广斌;张燎军;俞佩斯;倪效欣;;基于相位差谱合成时频非平稳地震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6期

3 Б.А.Кривелев;张德富;;地震波与建筑物[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2期

4 王旭;张晨;由静;胡玉瑞;;地震波CT在隧道地质灾害探测中的应用[J];大坝与安全;2010年01期

5 李红刚;徐永明;关凤琚;崔竹刚;;地震波CT技术在某客运专线岩溶桥梁桩位勘察中的应用性研究[J];铁道勘察;2011年01期

6 张平松,刘盛东,吴荣新;地震波CT技术探测煤层上覆岩层破坏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5期

7 蔡连初;缪念有;;利用地震波CT技术精细化探测隧洞间岩溶构造[J];大坝与安全;2014年01期

8 李吉涛;杨庆山;;地震波基线漂移的处理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焦柯;赵云龙;赖鸿立;;地震波修正软件NewWave的编制及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年03期

10 施逸忠;地震波CT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魏东平;周蕙兰;石耀霖;;青藏亚东-格尔木剖面地震波速度场的数值模拟[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朱广生;雷兵;;介质各向异性对地震波与声波速度差异的影响[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李琼;贺振华;黄德济;曹均;;温压条件下孔洞模型超声波实验与结果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宫猛;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季节性影响的消除及汶川Ms8.0级地震震区地震波速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志坤;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壳介质地震波速度变化[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653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53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