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地震作用下巨-子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
本文选题:近场地震 切入点:巨-子结构(巨型框架-子框架结构体系)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11期
【摘要】:基于子框架隔震的巨-子结构可以解决高层隔震结构受限于高宽比限值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数值分析及远场地震作用。该文设计制作了一个具有三个巨型结构层的巨-子结构实验模型,将铅芯隔震支座设置在子框架底部,对巨-子结构进行了近、远场地震作用下无控和有控的振动台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子框架与主框架的连接部位设置隔震层,对主框架的地震反应具有明显的调谐减震作用,对子框架的地震反应也具有显著的隔震作用;近场地震作用下主框架和子框架的地震反应都要大于相同场地的远场地震动。超设防烈度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子框架与主框架发生碰撞,对结构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Abstract]:Mega-substructures based on sub-frame isola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high-rise isolated structures are limited by the ratio of height to width. Numerical analysis and far-field earthquake action.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mega-substructure with three mega-structural layers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 lead-core isolation support is set at the bottom of the sub-frame, and the mega-substructure is approached. Comparative test of uncontrollable and controlled shaking table under far-field earthquak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olation layer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frame and the main frame has obvious tuned damping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main fram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main frame and the sub-fram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ar-field ground motion of the same site under near-field earthquake,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main frame and the sub-fram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ar-field ground motion of the same site.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solation frame and the main frame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comfort and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160)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5050)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810104)
【分类号】: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飞;;隔震建筑物分隔缝构造的改进措施[J];建筑工人;2000年07期
2 王丽红,徐秀香;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张荫;杨增科;姚谦峰;张建;;基于全寿命的隔震结构费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芳;;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研究及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6 姚谦峰,夏禾;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1期
7 郑伟;隔震结构在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2年04期
8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9 王成;隔震结构应用设计与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10 杨志勇,刘福义,范么清,金建敏;摩擦隔震结构中不同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黄小宁;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3 刘德稳;层间隔震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及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4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朋;双向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及损伤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高霖;地面式钢筋混凝土水池自愈、渗漏试验及地震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徐扬;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冬梅;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的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陶欣欣;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石艳旺;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王兆j;大底盘隔震结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张立;高阻尼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龙刚;框架结构体系在被动控制下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8 常少兵;高层—剪力墙转换梁隔震结构精细化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9 袁超;某中低层隔震建筑不同设计方案下全寿命费用及保险费率对比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10 张恒;高层隔震结构整体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1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6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