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切入点:新型城镇化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12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健全的低碳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Abstract]:The new type urbanization is a special way to realiz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ith low carbon economy an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by means of data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ongqing has l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r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ustries. However, due to the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ome areas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In addition, the large deviation of the urban-rural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relative lag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ve greatly hindered the pac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view of this, Chongq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linkage, gree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industrial clusters.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basic industry, to clarify the law of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o do a good job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saving, to 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system,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public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order to form a sound low-carbon new 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重庆热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2016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基于文化空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研究”(SKL-2016-894)
【分类号】:TU984.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英姿;王一帆;;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循环经济建设研究[J];人口学刊;2015年06期
2 张引;杨庆媛;李闯;杨孟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3 李剑荣;;低碳路径下推动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4 田文富;;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理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年03期
5 林昌华;;生态文明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年02期
6 陆小成;;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道路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7 陈迅;吴兵;;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美国的经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7期
8 李鹏;刘鹏;;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14年06期
9 周兵;高君希;吕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王金丽;史宝玉;苗雨君;杨春梅;;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预警与推动机制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玮;邓玲;;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陈潇;张杏梅;;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3 殷红春;蔡梦宇;;京津冀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测评及协调性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徐如浓;吴玉鸣;;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J];生态经济;2016年12期
5 谢国权;;试析生态文明视野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J];中国名城;2016年11期
6 陈志华;;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6年09期
7 聂飞;刘海云;;基于城镇化门槛模型的中国OFDI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8 陈远方;向鹏成;;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9 王艳成;;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J];求实;2016年08期
10 杨友才;潘妍妍;;城镇化过程中的行政区划空间演进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理论学刊;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迅;;探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新模式[J];资源再生;2014年11期
2 王新越;宋樝;宋斐红;于世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3 林昌华;;区域发展中城镇化效率与就业结构动因——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07期
4 卢伟;;推动城市群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04期
5 孙淑琴;;城镇化中的城市污染、失业与经济发展政策的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6 肖宏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05期
7 李小军;方斌;;基于突变理论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域城镇化质量分区研究——以江苏省13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8 徐林;曹红华;;从测度到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J];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01期
9 王家庭;冯树;;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J];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06期
10 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邸振;查伟雄;;城乡公交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10年08期
2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3 杨明生;杨永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J];中华建设;2012年05期
4 胡畔;;任重道远: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看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7期
5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6 杨森;;新型城镇化的新投资机会[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1期
7 青舟;;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J];城市观察;2013年01期
8 陈桂龙;;新型城镇化的新周期[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9 ;新型城镇化:未来十年中央政策的主轴[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10 陈桂龙;;李佐军:“十八大”后如何正确推进新型城镇化[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3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6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