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稻作、景观与江南生态文明的历史经验
本文选题:景观 切入点:传统农业 出处:《思想战线》2017年01期
【摘要】:在江南生态文明历史过程中,有三点特别值得借鉴。一是古人的水流平衡水利生态技术。唐宋时期的塘浦圩田制度利用自然的技术,使水网系统水流周流,灌排有序,可以百年不灾。古人还会有效率地利用河道弯曲蓄水,传统的水塘也对农民有着生态与经济的意义。二是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技术。稻作农业对水稻土的培肥,以及桑基农业的生态循环,都是传统农业中的精华和典范。三是传统的审美意识对园林和一般田野景观的改造。早期人地关系宽松,古人依靠广大的自然生态景观经营田野和园林。随着人口压力增加,后期的人们利用水流和小生境经营田野并建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小园林生态。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are three special points for reference. First, the ancient water flow balance water conservancy ecological technology. The Tangpu polder system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de use of natural technology to make the water network system flow around and irrigate orderly. The ancients will also be able to efficiently use the bend of the river to store water, and the traditional reservoirs will also hav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for farmers. Second, intensive farming and ecological recycling techniques. The ecological cycle of Sangji agriculture is the essence and model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ird,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has transformed the garden and the general field landscape. The ancients relied on the vast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to manage the fields and garden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late people used water flow and niche to manage the fields and built the small garden ecolog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TU986;S-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2 顾栋;;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潘杰;;生态文明的文明超越[J];江苏水利;2008年04期
4 程漠江;程漠宽;;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创业家;2012年19期
5 胡四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水生态文明[J];中国水利;2013年15期
6 高立洪;刘艳飞;;水情教育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一)[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年17期
7 ;建设生态文明 水生态文明先行[J];山东水利;2013年06期
8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印发[J];建设科技;2013年24期
9 唐舟;;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大方居小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05期
10 赵鹏;;基于大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4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8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