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带斜撑的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2 23:32

  本文选题: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切入点:空冷支架结构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05期


【摘要】:对于高烈度区1000 MW机组火电厂,传统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空冷支架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悬挑端位移超限、局部杆件受力过大、结构整体侧移较大。对此,提出了加设斜撑的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并按1/8缩尺比例进行了该类结构的拟动力试验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模型结构在EL-Centro(N-S)地震波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延性性能、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空冷支架相比,加设斜撑后,结构的耗能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刚度退化速度减慢,而且残余刚度较大,具有了更大的安全储备。研究为同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并能指导相关工程设计。
[Abstract]:For 1000 MW thermal power plants in high intensity area, the traditional air-cooled support of steel-concrete hybrid structur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antilever end of the structure exceeds the limit, the force of the local members is too large, and the overall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is larger.In this paper, an air-cooled steel-concrete hybrid structure system with inclined brace is proposed, and the pseudo-dynamic test and quasi-static test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1 / 8 scale.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ductility,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model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EL-Centro-N-S seismic wave are studi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ir-cooled frame of steel-concrete hybrid structur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speed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is slowed down, and the residual stiffness is larger, so it has a greater safety reserve.The research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seismic design of similar structures and can guide related engineering design.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良节能系统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381)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张淑云;董叶辉;;带斜撑型直接空冷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5年07期

2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薛冯;李红星;;考虑设备使用安全性的空冷支架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5年02期

3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刘林;;钢斜撑+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竖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7期

4 刘林;贾瑞涛;白国良;薛海君;;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空冷支架结构设计选型研究[J];钢结构;2014年09期

5 刘林;白国良;薛群虎;代慧娟;;大容量机组空冷支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06期

6 代慧娟;刘林;赵立涛;白国良;;新型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3期

7 朱丽华;白国良;赵更歧;;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8 李红星;赵春莲;唐六九;焦江伟;田春雨;郝伟;;高烈度区1000MW空冷机组结构体系研究与设计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S1期

9 白国良;李红星;白涌滔;赵春莲;;火电厂RC分散剪力墙-SRC框排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10 赵春莲;焦江伟;李红星;唐六九;;高烈度区1000MW机组带支撑空冷支架结构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宁军;白国良;刘林;赵欣刚;;带斜撑的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工程力学;2017年05期

2 武旭;;关于直接空冷机组空冷系统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2017年03期

3 武旭;;关于直接空冷机组空冷系统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2期

4 白国良;郑勇;李瑞文;;横向墙肢尺寸对型钢混凝土异型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4期

5 王博;白国良;代慧娟;刘林;;空间钢桁架-伞撑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7期

6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张淑云;董叶辉;;带斜撑型直接空冷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5年07期

7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薛冯;李红星;;考虑设备使用安全性的空冷支架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5年02期

8 裴强;张权;薛志成;;复杂荷载作用下空冷系统排汽管道力学性能分析——以火电厂空冷岛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9 白国良;李瑞文;朱佳宁;;短肢墙对型钢混凝土异型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刘林;;钢斜撑+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竖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慧娟;白国良;王博;刘林;;钢斜撑+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竖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7期

2 尹龙星;白国良;李红星;李晓文;;火电厂主厂房结构试验及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09期

3 代慧娟;刘林;赵立涛;白国良;;新型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3期

4 姚蔚;梁培新;张翼虎;;基于性能的变电站抗震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S1期

5 刘林;白国良;薛海君;曾金盛;;1000MW空冷竖向混合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2年04期

6 赵春莲;李红星;唐六九;焦江伟;;高烈度区1000MW直接空冷机组空冷凝汽器支架及排汽管道支撑结构体系研究[J];现代电力;2011年06期

7 朱丽华;白国良;赵更歧;;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8 李红星;赵春莲;唐六九;焦江伟;田春雨;郝伟;;高烈度区1000MW空冷机组结构体系研究与设计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S1期

9 白国良;康灵果;李红星;李晓文;赵春莲;;大型火力发电厂SRC框架柱-RC分散剪力墙主厂房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10 白国良;白涌滔;李红星;赵春莲;朱丽华;;大型火电厂分散剪力墙-SRC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薇;吕令毅;崔开荣;;钢-混凝土复合防护板耐冲击性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11期

2 高轩能;陈明华;王进;;薄壁槽型钢-混凝土梁在标准火灾下的温升特性[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韩根伟;唐如意;;钢-混凝土组合肋壳边界条件探析[J];四川建筑;2009年01期

4 代翠兰;欧亦盛;;80m钢-混凝土组合桁架施工组织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2期

5 Federico M.Mazzolani;徐茂禄;;钢-混凝土组合大楼的抗震体系[J];世界地震工程;1987年02期

6 黄政宇;周伟刚;李瑜;;超声反射法单面检测钢-混凝土粘结界面质量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常玉珍;王玲玲;吴敏哲;;钢-混凝土组合肋壳双重非线性稳定[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赵文强;段树金;;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自振特性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林振杨;张勇;;基于有限单元法的钢-混凝土组合空腹板的优化设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梁会东;赵人达;;混合梁钢-混凝土接头挠度试验与理论分析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聘儒;吴振声;;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设计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许嘉;段树金;;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有限元分析[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姚泽良;党发宁;白国良;;电厂钢-混凝土结构局部沉降有限元分析[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4 周履;;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钢-混凝土结合梁的内力重分配[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5 刘锡良;韩庆华;张敬宇;;多层轻型钢-混凝土组合房屋的结构设计与耐火保护[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6 王增春;滕锦光;董石麟;何艳丽;;钢-混凝土组合拱承载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7 杨璐;石永久;王元清;;钢-混凝土组合扁梁整体楼盖承载性能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王元清;杨璐;石永久;施刚;;钢-混凝土组合扁梁的承载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9 聂建国;李四平;陈戈;周建军;;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空间作用的有限元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杨建军;王本淼;杨承`,

本文编号:1702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02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