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建筑形态与宗族意义场所的重构——陈慈黉故居的建筑地理学研究
本文选题:华侨建筑 切入点:建筑形态 出处:《热带地理》2016年02期
【摘要】: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对陈慈簧故居建筑形态演变进行梳理,从建筑地理学视角探析建筑演变与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故居的建筑形态演变与前美村的社会文化建构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耦合关联,由于在建设之初、冲突和重构3个不同时期双方作用力量有所差异,因此两者所呈现的形态与关系亦有所不同,宗族意义场所是两者的交汇点,建筑形态表现其场所意义,时代特征推动故居场所意义经历从宣示家族荣耀与权力 试图规训宗族意志 展演宗族与地方文化的重构。侨乡建筑的时空叠合的性质以及由其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场所意义是人文地理研究值得关注的对象。
[Abstract]:This paper combs the evol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Chen Zi-li 's former residenc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geography.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Qianmei Village, becau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forces of conflict and reconstruction are different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Therefore, the fo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re different, the place of clan meaning i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 shows its place mean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promote the meaning of the place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from declaring the glory and power of the family to trying to discipline the clan's will to display the reconstruction of clan and local culture.The nature of the space-time superposi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lace produced by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the study of human geograph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30400142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4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42190)
【分类号】:TU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耿;;居住郊区化背景下消费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燕;;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体现的人的本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刘宁;;权力话语下的女性启蒙——以“文革”三部“革命样板戏”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刘忠;;翻转的程序与颠倒的当事人——正当程序理论的电影文本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陈颀;;美国私营监狱的复兴——一个惩罚哲学的透视[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李肖;;论社会转型期的权力制约与利益表达——福柯权力谱系学的现代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华金余;;“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陈香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身体政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3 曾国东;蔡震宇;;执法观、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一种检察权运行语境的视角[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4 ;权力的眼睛:微博场景的视觉文化研究——从福柯“全景监狱”的隐喻说起[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5 袁晶晶;;从坝坝足球运动看非正式规则的效力[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6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7 江娟;;纸上空间——一个城市的报纸与它们建构和想象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鲁楠;;监狱的隐喻——评福柯《规训与惩罚》[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9 钱厚诚;;大卫·哈维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与重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10 宋学清;姜子华;;茅盾《动摇》中的性启蒙、民众暴力、与身体惩罚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磊;城市化进程中集市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生存与保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熊帼;城市新消费空间的生产[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华钢;广州城郊大型住区的形成及其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2 吴郁文;谢彬;骆慈广;张蕴坚;;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8年03期
3 曹广忠,柴彦威;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J];地理科学;1998年03期
4 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5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6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7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虞蔚;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8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彭萍;;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现代建筑与环境[J];安徽建筑;2000年02期
2 顾馥保,汪霞;门的文化与“门式”建筑[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3 陈燮君;;凝固于昨天的城市音乐——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谈[J];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02期
4 吴建刚;台阶建筑与建筑台阶[J];建筑;2003年02期
5 朱涛;八步走向非常建筑[J];建筑师;2004年02期
6 蔡涛;加州建筑的当代传奇[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曲冰,梅洪元;建筑功能的再认识[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8 张妍;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J];山西建筑;2004年16期
9 吴天;中国“大屋顶”建筑与雕塑交媾艺术[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10 齐康;形[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曾志辉;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2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0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