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度派生灵敏度的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本文选题:损伤识别 切入点:派生灵敏度 出处:《机械强度》2017年06期
【摘要】:柔度方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三种基于柔度派生灵敏度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它们分别是:对角线灵敏度、主特征向量灵敏度和单位荷载最不利布置灵敏度。详细推导了三种派生灵敏度的计算公式,并以一个三跨连续梁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当采用前4阶模态数据时,柔度灵敏度方法和主特征向量灵敏度方法都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结构损伤。当仅采用第一阶模态时,柔度灵敏度方法基本不可用,单位荷载最不利布置灵敏度方法对于识别支座附近单元损伤特别有效,而主特征向量灵敏度方法综合表现最佳。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工况来选择合适的灵敏度以获得最好的识别结果。
[Abstract]:Flexibility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Three kinds of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flexibility derived sensitivity are studied. They are diagonal sensitivity.The sensitivity of the principal eigenvector and the most unfavorable layout of the unit load.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three derived sensitivities are derived in detail, and a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proposed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flexibility sensitivity method and the principal eigenvector sensitivity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damage well when the first four order modal data are used.When the first mode is used only, the flexibility sensitivity method is basically unavailable, and the most unfavorable layout sensitivity method of unit load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the damage of the element near the support, while the principal eigenvector sensitivity method is the best.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ppropriate sensitivity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working conditions to obtain the best identification results.
【作者单位】: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202138)资助~~
【分类号】:TU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郝坤超,陆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王宁元;中等和小柔度h件的}孟騞撉凳侍鈁J];土木工程学报;1959年06期
3 陈伯真,胡毓仁,谭敏杰;海洋平台对称K型管节点的局部柔度及其参数公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4 李贵炳;结构损伤识别指标法及其实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6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7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8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9 尹涛;余岭;朱宏平;;一种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10 李清富;张江威;;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云永旺;陈力奋;唐国安;;轴向振动控制的动柔度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春愿;基于机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8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晓楠;基于贝叶斯统计推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双林;基于冲击振动的位移柔度和应变柔度识别方法[D];东南大学;2015年
2 逯宁;考虑节点局部柔度的焊接钢管静力分析[D];烟台大学;2016年
3 潘晓威;基于频响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河北大学;2015年
4 田福志;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徐昌宏;基于联邦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南昌大学;2015年
6 翁璞;基于改进HHT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7 华盼盼;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8 曾帝棋;基于稀疏特性恢复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海玲;基于振动测试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10 郑亮亮;基于云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06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0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