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框架装配节点静力试验及受剪承载力计算

发布时间:2018-04-04 03:41

  本文选题: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 切入点:框架节点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具有预制化程度高、节点连接方便等优点。对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的梁柱节点进行改进,通过在节点处设置隔板,使混凝土浇筑能够控制在小范围内;加劲式外伸端板的构造能够抵抗正、负弯矩作用;同时改进了相连构件中翼缘连杆的连接型式,使之对翼缘的局部屈曲提供更有效的约束。设计了2个试件,对其进行静力试验,研究节点的破坏机理、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试验表明:试件承载力未出现下降趋势,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在合理假定基础上,构建节点受剪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并推导了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良好。
[Abstract]:The partially filled composite struc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refabrication and convenient connection.The Liang Zhu joint of partially filled composite structure is improved, the concrete pouring can be controlled in a small range by setting a partition at the joint, the structure of the stiffened outstretched end plate can resis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bending moment, the concrete pouring can be controlled in a small rang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tiffened outstretched end-plate can resist the ac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bending moment.At the same time, the connecting form of the flange connecting rod in the connecting member is improved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constraint on the local buckling of the flange.Two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for static test 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shear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joints.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does not decrease, and the ductility of the joints is good.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assumpti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hear bearing capacity of joints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derived,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1603)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根田;王聊杨;冯超;;薄柔H形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柱组合体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S1期

2 商效t@;郑山锁;韩协;王维;;型钢高强混凝土节点核心区模型化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3 潘伶俐;陈以一;;考虑竖向加劲肋作用的H形梁柱节点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2期

4 赵根田;冯超;杨进宏;;部分包裹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受力性能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王伟;李万祺;陈以一;;空间框架梁柱节点伪静力试验研究的实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红侠;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静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鹏宇;H型钢部分外包混凝土组合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桥荣;外包型钢混凝土梁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根田;贾然;;三维框架部分外包混凝土柱-型钢梁角钢连接半刚性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7年09期

2 包恩和;王天成;孙凌云;;节点域尺寸对H型钢截面局部钢框架水平位移影响的研究[J];建筑科学;2017年09期

3 传光红;陈以一;;部分填充式组合结构框架装配节点静力试验及受剪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8期

4 赵根田;贾然;;PEC柱-型钢梁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三维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5 赵根田;王丽娜;王少敏;;部分包裹混凝土柱-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7年03期

6 包恩和;王天成;周月娥;;节点域尺寸对H型钢截面局部钢框架塑性损伤规律影响的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2期

7 赵根田;王达;;端板厚度对PEC柱与型钢梁连接框架延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年01期

8 潘伶俐;陈以一;;H形梁柱节点域弹性刚度的修正计算公式[J];工程力学;2016年11期

9 赵根田;王丽娜;;PEC柱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6年06期

10 赵根田;王少敏;;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露露;部分包裹型钢混凝土柱轴压受力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年

2 熊政;H型钢部分包裹再生混凝土组合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3 陈鹏飞;富水岩层中斜井井壁型钢混凝土底板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王永森;可替换耗能梁段PEC柱与钢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5 杨洋;预制装配型钢混凝土梁负弯矩区抗剪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秦明珍;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型钢梁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7 冯超;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型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8 杨菁;型钢混凝土连梁力学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育君;局部外包钢管装配柱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接头承载力计算[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窦海仓;型钢混凝土梁裂缝控制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李万祺;陈以一;;空间框架梁柱节点伪静力试验研究的实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0期

2 樊健生;周慧;聂建国;梁旭;;空间组合节点抗震试验方法的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1年S1期

3 李旭红;房贞政;陈浩德;;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框架节点二维拟静力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4 赵根田;高志军;张孟喜;;外包H型钢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分析[J];工程建设;2007年01期

5 薛伟辰;姜东升;陈以一;林颖儒;林高;;预应力混凝土空间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1期

6 陈以一;马越;赵静;童乐为;;薄柔高频焊接H钢柱的实验和抗震承载力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7 刘洪波;谢礼立;邵永松;;钢框架结构节点域分析简化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贾连光,许峰,张绍武,郑永会,尹晓东;轻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10期

9 陈以一,童乐为,岳昌智,田海,吴香香,赵静;高频焊接H型钢在多层住宅轻钢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科技;2004年04期

10 黄汉炎,梁宇行,李曦新,余耀胜,曾国光,周展开,姜维山,刘匀,张兴虎,许淑芳,喻磊,闫胜魁;钢管混凝土柱、RC梁板节点拟静力三向加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彦宏;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周天华;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马宏伟;组合梁与连续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郭兵;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6 王万祯;钢框架梁柱栓焊刚性连接的滞回性能、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建议[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阳;核心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D];华侨大学;2006年

2 黄晓宇;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赵桥荣;外包型钢混凝土梁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川,钮忠华;关于日本框架柱受剪承载力公式的讨论[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2 陆益;周广鹏;;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3期

3 白家荣;邢勇;;各国规范受剪承载力设计公式的分析比较[J];重型机械;2010年S2期

4 顾冬生;吴刚;吴智深;魏洋;;钢筋混凝土圆柱考虑位移延性的受剪承载力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5 熊进刚;祝建军;霍艳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纵筋锈蚀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2期

6 叶亮;李刚;;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J];河南建材;2008年06期

7 王铁成;线登洲;董春敏;李艳艳;康谷贻;;不等肢配箍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董春敏;罗运军;;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10期

9 董春敏;周淼;;矩形截面框架柱斜向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10 丁自强,李平先;关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J];港工技术;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铁成;陈向上;;宽肢异形柱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罗素蓉;;框架顶层角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3 王诚;王铁成;;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灰色关联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龚绍熙;郭乐工;;连续墙梁竖向荷载试验和受剪承载力计算[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崔钦淑;;基于神经网络的钢筋砼梁极限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熊进刚;程文p<;虞锦晖;何高勖;;双向受弯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7 崔钦淑;;SRC梁极限受剪承载力计算[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8 王铁成;康谷贻;李砚波;;纵筋及箍筋对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影响的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9 虞锦晖;何高勖;;钢筋砼双向受弯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10 王铁成;陈恒超;康谷贻;;复杂载荷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差异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春敏;不等肢配箍矩形截面框架柱斜向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魏巍巍;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剪承载力及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向上;钢筋混凝土宽肢异形柱受剪承载力试验及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振飞;拓展型生态复合墙体抗震性能对比分析及受剪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罗淼平;基于有限元的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史继创;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抗震性能及受剪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黄凯;基于数据库的配筋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可靠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陆益;地震作用下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郝鑫;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与可靠度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7 文保军;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塑性铰区受剪承载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巍;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受剪承载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吴晓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彭春生;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梁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8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08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