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激振循环荷载和振动频率共同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孔压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宁波黏土 切入点:循环应力比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S2期
【摘要】:利用GDS变围压动三轴试验系统模拟真实交通荷载下轴向循环正应力与水平循环正应力的耦合作用,对宁波饱和重塑软黏土进行一系列变围压不排水循环加载试验,对循环轴向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循环应力比、循环围压及振动频率对孔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围压作用下,孔压随循环应力比、循环围压的增加而增大,随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应力路径斜率、振动频率影响下,孔压率随加载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循环应力比CSR、应力路径斜率η对孔压率 时间关系影响明显,随着循环应力比CSR、应力路径斜率η的增大,孔压率也增大,而振动频率对孔压率 时间关系影响不显著。在上述试验结果基础上得知,估算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孔压,不能忽视循环围压及振动频率的影响。
[Abstract]:The coupling of axial cyclic normal stress and horizontal cyclic normal stress under real traffic load is simulated by GDS variable confining dynamic triaxial test system. A series of undrained cyclic loading tests on Ningbo saturated remolded soft clay are carried out.The variation of pore pressure of saturated soft clay under cyclic axial deflection stress and cyclic confining pressure coupling i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yclic stress ratio, cyclic confining pressure and vibration frequency on pore pressure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ic stress ratio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frequency.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ess path slope and vibration frequency, the variation of pore pressure ratio with loading time is consistent. The cyclic stress ratio CSR and stress path slope 畏 have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pressure and time.With the ratio of cyclic stress to CSR, the slope 畏 of stress path increases and the pore pressure ratio increases. However,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pressure and time.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circulating confining pressure and vibration frequency can not be ignored in estimating the pore pressure under traffic loa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057905)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KFJ-EW-STS-122) 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402231)
【分类号】:TU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韬,金晓媚;临界超静孔压确定液化深度的方法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6期
2 周健,王浩,蔡宏英,黄茂松;软土卸载孔压特性的试验与理论计算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3 王伟;卢廷浩;;滨海软土动孔压发展模型核心函数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5期
4 丁洲祥;仇玉良;李涛;;双面排水非线性固结超静孔压的非对称性解析[J];岩土力学;2012年06期
5 黄茂松,吴世明;振冲加固饱和粉砂地基的动孔压测试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6 刘金韬,武强,董东林;临界超静孔压确定液化深度的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7 孟庆山,汪稔,陈震;淤泥质软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孔压增长模式[J];岩土力学;2004年07期
8 李玉岐,谢康和;开挖卸载负孔压的消散对围护结构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郝建新,魏玉峰;饱和粉土的孔压和液化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1期
10 孙锐;袁晓铭;;偏压固结下饱和标准砂孔压增量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孔压模式选择对砂土抗震边值计算问题的影响[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濮家骝;李广信;李锦坤;;土的弹塑性孔压性状及应力劳台角对其影响的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高彦斌;叶观宝;徐超;白航;;各向异性孔压公式及各向异性地基中的孔压发展[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义贤;赵树立;张业民;;应用尖顶突变预测场地地震孔压[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5 孙锐;袁晓铭;;固结比对饱和砂土孔压增量的影响[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嗣海;易萍华;杨泽平;;应力条件对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压系数A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贾永波;;钻孔压灌超流态灌注桩技术简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郑金伙;李树勤;;群桩入桩过程中孔压变化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宫全美;吴世明;张定;;用系数A_n表示粉煤灰的动孔压发展规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四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黄俊;蒋忠信;;泥炭质土孔压触探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付海清;现场液化试验方法及液化土体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2 陶海冰;热流固作用下软土静动力学特性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刘功勋;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海洋土剪切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荣雪宁;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星;黄河口海底粉土波致孔压精细观测及液化评判方法[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聂文峰;水位波动条件下基坑周围地基土的孔压响应[D];浙江大学;2013年
3 柴洁;海床地基土静、动力变形与强度分析及孔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潘赛军;管桩静压过程中地基孔压变化及桩承载力时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车金枝;加筋土场地液化性能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昌军;西安地区黄土斜坡人工降雨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赵慧;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的破坏标准和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孙威;滨海地区深基坑性状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马德翠;黄河口粉质土体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康宇;易贡滑坡冲击振动液化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09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0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