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介质随机性对沉积河谷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
本文选题:河谷放大效应 切入点:地震动 出处:《地震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基于间接边界元法计算沉积河谷对平面P波和SV波的二维散射,着重考察沉积介质波速比和材料阻尼比的随机性对河谷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模拟产生了波速比样本和阻尼样本各30组,给出了不同入射角度和频率的P波和SV波入射下河谷随机响应的单频和频谱结果.算例分析结果表明:(1)地表位移响应幅值的变异系数极值均显著大于波速比变异系数,且波速比的随机性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在体系共振频率处最为显著,地表位移的标准差最大可达7.168;低频情况下,沉积中部地震动反应的变异性更显著,高频情况下则在沉积河谷边缘变异性最大;(2)入射角对地表位移响应变异系数极值的影响不大,但对变异系数空间变化的影响显著;(3)阻尼比随机性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在低频情况下较小,在高频情况下则较明显,尤其是在沉积河谷的体系自振频率处,其影响最为显著.
[Abstract]:Based on the in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the two-dimensional scattering of plane P and SV waves from sedimentary valleys is calcul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and material damping ratio of the sedimentary medium on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he valley ground motion are investigated.The Monte Carlo method is used to generate 30 group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samples and 30 damping samples. The single frequency and spectral results of random responses of river valley under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and frequencies of P and SV waves are given.The results of an example show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response amplitude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wave velocity ratio, and the effect of randomnes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on surface displacemen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t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e system.The maximum standard devia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can reach 7.168, the variation of ground motion respons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diment is more obvious at low frequency, and the maximum variability in the edge of sedimentary valley at high frequency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extreme value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response.But the influence of random damping ratio on surface displacement is significant in low frequency and high frequency, especially 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sedimentary valley.
【作者单位】: 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8390)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6JCZDJC38900,15JCZDJC39900)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9;TU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男,L.E.Suarez,M.P.Singh;地震动的转动分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2 张伯艳,陈厚群,胡晓,朱栗武;合成人造地震动的非线性解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7期
3 范留明,黄润秋;一次冲击地震动的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4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王国新,陶夏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的新两步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6 谢异同,张同亿,吴敏哲;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7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远场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8 夏友柏,王年桥,鄢常舒;多点地震动时程人工合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10 戴君武,张敏政,郭迅,齐霄斋;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王子s,
本文编号:1710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1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