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填充墙等效单杆斜撑简化模型
本文选题:填充墙 + 框架结构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在已有的填充墙等效对角斜撑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地震现场普遍出现的填充墙顶部与框架梁柱节点接触处的砖砌体在大震作用下通常会被压碎这一实际震害现象,改变等效斜撑杆与框架柱的接触位置,提出一种新的简化计算模型。通过理论推导给出等效斜撑墙片宽度的计算公式,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确定等效斜撑墙片与框架柱合理接触位置的经验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将简化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简化建模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对角斜撑模型低估框架填充墙构件的水平承载力,新模型与芦山地震框架结构震害结果更相符。本模型可为框架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验算提供参考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equivalent diagonal diagonal brace model of infilled wall, the brick masonry at the top of infilled wall and the joint of frame Liang Zhu is usually crushed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in recent years.A new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odel is proposed by changing the contact position between the equivalent oblique brace and the frame column.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derivation, the calculating formula of the width of the equivalent inclined braced wall is given,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of the reasonable contact position between the equivalent inclined braced wall and the frame column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ethod.Finall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simplified modeling method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implifi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diagonal diagonal bracing model underestimates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rame infilled wall members, and the new model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ismic damage results of the Lushan seismic frame structure.This model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checking of frame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315301)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508026-01,201508010-06)~~
【分类号】:TU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Sun Baitao;Yan Peilei;Chen Xiangzhao;;New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ity assessment of Sichuan Lushan “4.20” M_s7.0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4年S1期
2 金晓飞;高松召;杨晓杰;曹正罡;范峰;;内嵌墙板钢框架等效单斜撑简化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叶列平;曲哲;马千里;林旭川;陆新征;潘鹏;;从汶川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J];建筑结构;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益纲;任文国;吴光宇;袁志军;李寰;;考虑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RC框架“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效果非线性仿真分析[J];建筑结构;2017年07期
2 潘金龙;莫创;许荔;陈俊涵;;低周反复荷载下钢筋增强ECC/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7年01期
3 邓宏宇;孙柏涛;;框架填充墙等效单杆斜撑简化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4 孙晋博;徐海宁;;POA法在RC剪力墙结构中的适用性研究[J];江苏建筑;2016年S1期
5 曾艳;;梁刚度放大系数对钢框架结构的影响及合理取值[J];安徽建筑;2016年06期
6 张敏;李晓康;;双向地震作用下传统框架与楼板局部设缝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年06期
7 何勇毅;张敏;蔡龙;;传统框架及楼板局部设缝框架“强柱弱梁”实现综述[J];江西建材;2016年22期
8 黄汝帮;王志鑫;;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四川水泥;2016年11期
9 罗维刚;陶昱儒;宋一容;;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的RC框架结构屈服机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年05期
10 李振宝;高全雷;刘丽菲;唐贞云;;斜向地震作用下钢结构框架破坏机制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景山;李孝波;孙有为;齐文浩;李平;门妮;;中国大地震烈度异常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2 温瑞智;任叶飞;黄旭涛;卢滔;齐文浩;;芦山7.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其震害相关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4期
3 陈洪富;孙柏涛;陈相兆;钟应子;;HAZ-China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李孝波;薄景山;李平;王振宇;赵培培;;地震烈度异常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震学报;2013年03期
5 张敏政;;地震烈度及其评定[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魏成阶;刘亚岚;王世新;张立福;黄晓霞;;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遥感调查与评估[J];遥感学报;2008年05期
7 高孟潭;陈学良;俞言祥;雷建成;;“5·12”汶川8.0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机理的初步探讨[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3期
8 叶列平;程光煜;陆新征;冯鹏;;论结构抗震的鲁棒性[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9 叶列平;宋世研;;中、美规范中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0 贾连光;孙鹏;肖青;;考虑填充墙对钢框架结构体系影响的静力非线性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庆;余政兵;;大型斜撑柱施工技术[J];重庆建筑;2009年07期
2 赵坤;;基于有限元的斜撑结构分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П.Б.高里曼;章增冠;;无斜撑挷接起重机j的必须高度和挠度的确定[J];重型机械;1963年17期
4 郑惠强;;塔机底部斜撑支点高度的确定[J];建筑机械;1991年06期
5 陈正诚;钢侧撑韧性斜撑构材之行为与应用(Ⅰ)[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5期
6 陈正诚;钢侧撑韧性斜撑构材之行为与应用(Ⅱ)[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6期
7 陈铭年,徐建全;斜撑对塑料大棚侧壁纵向刚度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周中哲;陈映全;;钢造双核心自复位斜撑发展与耐震试验:应用复合纤维材料棒为预力构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9 夏炎;姜月林;凌菁华;张宏;;绿建大厦斜撑转换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3年09期
10 戈北京;柱片斜撑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杝姞直;林南交;;H型断面钢构斜撑构材之耐震行为[A];第六届海峡两岸及香港钢及组合结构技术研讨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2 侯乐毅;;斜撑离合器设计研究[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张伟;高静坤;叶永坤;;X型斜撑在海洋平台储备强度中的作用[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周中哲;R壖押,
本文编号:1772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7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