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刚性抗滑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与极限阻滑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00:19

  本文选题:抗滑桩 + 桩土相互作用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采用新的无量纲参数锚固比作为控制参量,在滑动面从桩顶到桩底逐步变化的过程中,研究不同滑动面位置对土体抗滑桩阻滑工作机理与破坏模式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建议了4种土体抗滑桩阻滑与破坏模式。基于塑性力学极限平衡理论,得到了4种模式的极限阻滑力理论解,给出了它们的界限判别条件。通过试验证明,抗滑桩存在4种阻滑破坏模式,而不是Viggiani假定的3种。建议的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及其解析解更为合理地描述了任意滑动面位置条件下抗滑桩的阻滑机理与破坏模式。研究表明,滑动面的相对位置决定抗滑桩的工作阻滑模式和极限阻滑力的大小,同一根抗滑桩对沿不同滑动面的滑动所产生的极限阻滑力会有很大的不同。建议的极限阻滑力计算方法可用于常规的滑坡稳定分析计算,对于地下连续墙、嵌岩桩等地下结构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依靠经验公式与图表计算极限阻滑力的方法相比,所得计算公式在理论上更加完整合理,使用上也更为准确方便。
[Abstract]:The new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Anchorage ratio is used as the control parameter. During the gradual change of sliding surface from top to bottom of pil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liding surface position 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failure mode of soil anti-slide pile and its evolution rule are studied. Four kinds of soil anti-slide pile resistance and failure modes ar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limit equilibrium theory of plastic mechanics,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s of four kinds of models are obtained, and their limit criteria are given. It is proved by experiments tha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anti-slide failure modes of anti-slide pile, but not three kinds of anti-slide pile assumed by Viggiani. The proposed pile-soil interaction mechanism model and its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more reasonable to describe the anti-slide mechanism and failure mode of anti-slide pi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y sliding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sliding surface determines the working resistance mode and the ultimate anti-slip force of the anti-slide pile, and that the ultimate anti-slide force generated by the same anti-slide pile will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caused by the sliding along the different sliding surface.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used in the conventional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s and rock-socketed piles. Compared with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ultimate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based on empirical formulas and chart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landslide stability. The calculated formula is more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in theory and more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o use.
【作者单位】: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水电工程安全与环境研发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9132)
【分类号】:TU4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华;刘汉超;;对现阶段抗滑桩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再讨论[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2 姜晨光;姜祖彬;李光;姜霞;李金洲;;抗滑桩设计探索与初步实践[J];中国矿山工程;2008年04期

3 任伟中;陈浩;唐新建;白世伟;范建海;方晓睿;;运用钻孔测斜仪监测滑坡抗滑桩变形受力状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4 李明镇;关于空心抗滑桩的研究[J];铁道建筑;1993年11期

5 陈立新,王士川;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1997年07期

6 王士川,陈立新,张进;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Ⅱ)[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7 张立舟;皮小强;岂凡;;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典型抗滑桩为例评估弹性抗滑桩安全性[J];路基工程;2013年06期

8 张军,谢珍;抗滑桩设计计算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0年02期

9 邹广电,陈生水;抗滑桩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法及其优化数值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10 余小马;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勘测;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同录;李萍;;抗滑桩设计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门玉明;李寻昌;张涛;韩冬冬;王海英;;锚索抗滑桩破坏模式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斌;王舟;罗培聚;陈富强;;抗滑桩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4 王雷;赵法锁;王艳婷;;基于最低工程造价锚索抗滑桩锚拉力匹配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颖人;赵尚毅;梁斌;宋雅坤;雷文杰;;抗滑桩设计新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7 吴应祥;刘东升;宋强辉;欧益宏;;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抗滑桩内力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8 肖尊群;许彩云;江勇;焦如义;杨天冰;;刚性抗滑桩结构锚固深度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许江波;郑颖人;;埋入式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10 周海清;王恭先;陈正汉;;基于面向对象遗传算法的抗滑桩优化设计程序的研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不同位移模式下挡墙和抗滑桩稳定性上限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周群华;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改进模式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晓咏;抗滑桩现场试验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5 肖淑君;锚拉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荣建;土坡中抗滑桩抗震加固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辉;拱形抗滑桩墙结构体系工作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于洋;双排抗滑桩受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星;边坡抗滑桩受力分析与结构优化[D];三峡大学;2010年

2 李霍;抗滑桩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及结构安全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宫大辉;内埋抗滑桩加固高填方边坡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秦晓睿;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罗惠;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最小势能稳定性分析方法[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6 梁家珲;泥岩抗滑桩现场静载试验与相关设计参数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晏洪刚;微型钢管抗滑桩的抗滑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肖燃;抗滑桩震损破坏特征分析及修复加固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温祥虎;双排式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刘黎;桩锚体系治理滑坡与预应力锚索的工程性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9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89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