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兰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
本文选题:数字高程模型 + 地形因子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选择兰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分类决策树自动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DEM数据获取地形因子,定量分析兰州市各地形分级单元内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80%以上的城乡及工矿用地以及90%以上的水域分布在较低、较缓的区域,60%的林地和草地分布在较高、较陡的区域,约50%的未利用地分布在高程2 000 m、坡度15°区域内,可以考虑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高程1 600 m,坡度5°~8°区域内,景观最为破碎,形状最不规则,生态环境最为脆弱;高程1 600~2 000 m、坡度8°~15°区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最为丰富;高程2 800 m的区域内,同类型土地利用景观不断集中、合并,土地利用景观的整体性最强.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Lanzhou as the research area, combines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decision tree, obtains the terrain factor by using the DEM data,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use in the shape classification unit of Lan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more than 90% of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and more than 90% of the water areas were distributed in lower, slower areas, 60% of th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higher and steeper areas, and about 50% of the unused land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region with a elevation of 2 000 m and a slope of 15 掳. In the area of elevation of 1 600 m, slope of 5 掳~ 8 掳, landscape is most broken, shape is irregul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most fragile, elevation of 1 600 ~ 2 000 m, slope of 8 掳~ 15 掳is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area with a height of 2800m, the landscape of the same type of land use is continuously concentrated and merged,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landscape of land use is the strongest.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63) 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项目(GSGP-2014-23-34)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恩·P·罗杰格,乔继明;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J];国外城市规划;1993年01期
2 吴刚;;浅谈树立县城土地利用的园林意识[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8期
3 张菁苡;;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5期
4 黄鹏,卢静;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08期
5 王锡福,徐建刚,李杨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潜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6 刘霞霞;赵海晓;韩锦涛;;阳泉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7 范英英;尹魁浩;李娟;周丽娜;;梧桐山村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J];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8 朱俭松;英国专家谈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等问题[J];城市规划;1992年05期
9 郭聪林;;关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模型的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8年11期
10 贾莉;;土地利用调整在配合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研究——以宿迁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C];2014年
2 倪绍祥;;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毕凌岚;黄光宇;;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毅华;叶长盛;;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的典型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5 黄正东;周敏;;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励雅;邵春福;;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及环境协调关系的灰色模型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董金玮;郑新奇;刘金花;;济南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戴霄;王彬;;中小城市老城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策略探讨——以江阴老城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阮海英;;人为干扰下乡村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探讨[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吕靓;陈筠婷;;低碳效应的南宁市市域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张鑫莲;道路规划思路应由土地利用转变为交通引导[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记者 刘晓;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加快土地利用转型创新[N];南京日报;2012年
3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魏成林;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N];北京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陈睿 朱俐颖;武汉规划进入大数据时代[N];长江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孙琪邋覃丹;建环保板房 为土地利用预留空间[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向文 周家颖;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城镇建设规划[N];玉溪日报;2012年
7 记者 路丽华;把违法建筑逐出“大学城”[N];晋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丹;长春市低碳土地利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晓玲;基于景观格局的中俄大城市安全性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如意;郑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图谱构建与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2 孙朝旭;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模型在中小城市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辛四梅;基于RS的赣州市香港工业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4 俞博;面向土地利用与交通多尺度模拟SD-DynaCity:设计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孔泽恒;产城融合视角下深圳国际低碳城土地利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熊繁;农业发展转型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及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岳屹岩;城市中心区文物保护区划与土地利用调整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8 李旭;三规同步背景下道路网容量与土地利用的互馈[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曾鸳;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宋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大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31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3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