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几何规律的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几何规律 + 建筑空间系统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建筑学与几何学在人类历史之初便相辅相成,欧几里得式几何学一直都是建筑形式、建筑文化、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审美的标尺,对的建筑的比例尺度和抽象的建筑语言的分析经由数个阶段不断发展成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越来越难以阐释复杂、动态变化的建筑空间系统,而代数几何、微分几何、拓扑几何、分形几何等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当代建筑复杂的空间系统的建构提供设计和优化的依据。因此,几何学的运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仍在不断深入发展,并与建筑学结合更加紧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数字化建筑进行了研究,对于当下建筑空间设计新趋势归纳出几种方向,并提出运用欧几里得式几何学的分析建筑形式的方法;介绍了当前建筑几何学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理论发展现状,并针对复杂建筑空间体系,从自由曲面、异面体和优化建筑空间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几何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在建筑实践方面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几何与函数对建筑非线性空间的感性指导来自于潜意识下的数理概念,对传统建筑线性空间与建筑非线性空间的对比进行重点分析。本文阐述了分形几何与拓扑几何的特征,分析建筑空间的渐变韵律,归纳出了非线性建筑空间更依赖于使用者、业主的主观感受和对建筑功能的需求这一设计特点;分析了生物学进化与感知学对建筑空间生长的双重作用,提出了建筑空间生长的优化结构,并据此推导出复杂系统控制公式;最后,对典型非线性建筑空间的优化进行了模拟,认为建筑复杂的空间系统建构,需要运用几何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研究,并对未来建筑空间设计做出了预想。本文以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尝试了基于动态的视角对未来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认为在厘清当代建筑实践与思想范式与技术变迁之间的关系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促进非线性建筑的发展。
[Abstract]:Architecture and geometr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t the beginning of human history. Euclidean geometry has always been a form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the scal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e scale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bstract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re matur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Euclid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architectural space system, and the algebraic geometry, differential geometry, topological geometry, fractal geometry, etc.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t, and als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space system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t firs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gital architec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several directions for the new trend of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using Euclidean geometry to analyze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background of architectural geometry and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complex building space system, from the free surface, the surfa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building spa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geometry in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e perceptual guidance of the geometric and function to the nonlinear space of the building comes from the mathematical concepts under the subconscious mi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linear spa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nonlinear space of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ctal geometry and topological geometry, analyzes the gradual rhythm of the building space, and sums up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linear building space which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user,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the owner and the demand for the building function. The dual function of physical evolution and perception to the growth of building space, the optimization structure of building space growth is put forward, and the control formula of complex system is derived.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of typical nonlinear building space is simulat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space system needs to be studied by the continuous research of geom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an exploratory study, this paper tries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based on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and considers tha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the ideological paradigm and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 it will promote the nonlinear architecture with an open attitude.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201;TU-0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理论,信息与方法——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0年09期
2 王斌;社会进步与建筑发展关系的初识[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3 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4 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5 余卓群;建筑理论之走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6 张伟,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错误[J];建筑学报;2002年10期
7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11期
8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9 汪之力 ,邵华玉;加强建筑理论的学术交流与评论[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郭春燕;卫大可;;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关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璇;王媛媛;;浅谈建筑的蜕变[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5 胡卫华;;浅谈建筑与建筑的文化涵意[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张晓辉;欧阳文;;浅谈建筑趋同与地域性的关系[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似赞;;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分析与展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刘丹;;用哲学观点看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趋同与多样性探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瑞;;建筑与古典精神[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10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高小琳;从建筑空间到生存尺度[N];甘肃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牛建宏;建筑理论的建设迫在眉睫[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王强;交响乐格式与建筑理论[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吴耀东;建筑需要遵从规则[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王贵祥;涵盖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专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7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8 王彬;旅欧随笔之现代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9 钱厚琦;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成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郭关朝 刘寿江 陈胜利;天津市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范东晖;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年
9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元;三圈理论视角下的辽宁省绿色建筑政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解甘;建筑胜景的营造[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导向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航;基于文脉保护的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煈池;现象学于旧建筑更新中“新旧”共生模式设计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源鸿;建筑语境塑造视阈下的结构表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黄斌;基于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穆童;建筑的消融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邵东;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耿澎;从地景到地境—关于建筑情境化的探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39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3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