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填砾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研究及其优化

发布时间:2018-05-13 17:45

  本文选题:填砾同井 + 抽回水温差 ; 参考:《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人们愈发关注如何将储存于空气、地表或地下水等中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利用。地下水源热泵就是一种节能且高效的地能采集措施。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以地下水作为低位冷热源向建筑物内提供供暖和制冷的一种热泵运用技术。按其回灌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异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而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其分别为:填砾同井回灌、抽灌同井及循环单井,它们的抽水和回灌均能在同一口井内完成。本文主要研究了填砾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及换热性能,其中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填砾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现场试验研究工作。现场试验研究表明:(1)填砾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单井换热量较其它种类的地源热泵系统高,测试井的单位时间有效换热量为23.3kJ/s,而地埋管系统的单位时间有效换热量为4~7.5 kJ/s。且其能效比高,本次现场测试热源井的能效比最高为6.8,最低为4.35,属于一级能效,而地埋管系统的能效比一般为4~5.2;(2)随抽水流量的增加,测试热源井的换热量相应增加,其增加的量和地下涌水量的大小相关。本次试验,抽水流量由8m3/h增加到14m3/h时,换热量增加2.8kJ/s,地下涌水量增大1.5m3/h;(3)关于热贯通,由于本次测试对象为相对贫水地质条件下的工程井,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抽水流量在8m3/h时,换热器进出口温差稳定,此时未发现热贯通现象,抽水流量由8m3/h增大到14m3/h时,测试热源井开始出现热贯通,抽水平均温度由17.9℃上升到23.2℃,抽回水温差由2.5℃下降到1.6℃,热贯通由3.9%增大到77.1%;(4)关于热源井成本,地埋管系统的单位井深成本为90~110元/m(其中井深为100m,井孔直径为150mm),填砾同井回灌系统为800元/m(其中井深38m,井孔直径1500mm);地埋管单井换热量为4~7.5kJ/s,填砾同井回灌系统大于等于23.3kJ/s,因此在相同的负荷条件下热源井初投资相对地埋管节约11~42%;(5)关于水质污染,虽然本次现场试验由于受试验条件所限,未做热源井水质检测,但根据原厂家提供的北京某填砾同井回灌工程经过2001年至2012年的运行后,提供的水质检查报告可知,除水温发生变化之外,其余29项水质指标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2、根据热源井的成井情况和建造工艺,建立了填砾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下水换热及流动的数学模型。(1)通过现场测试数据验证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模拟的抽水平均温度与实测温度值误差小于1℃,误差范围小于5%;(2)通过验证后的数学模型,改变其抽水流量。得到测试热源井的最佳抽水流量为4~8m3/h,此时抽回水温差为2.5~5℃,该热源井的抽水温度不仅为地下水原始温度(17.8℃),且不会引起热贯通现象(热贯通≤3.9%);(3)地下涌水量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比(水平渗透系数/竖直渗透系数)成正比。当渗透系数比由1增大到10时,地下涌水量增大,致使平均抽水温度降低1.1℃。因此热源井宜尽量选择渗透系数比大的区域,或在砾石回填区中设置水平隔板用以减小竖直渗透系数;(4)热源井的取热潜力与含水层的容积比热容成正比。当容积比热容由20003kJ/m?℃变到30003kJ/m?℃时,平均抽水温度降低0.8℃,热源井的取热潜力加大。因此热源井应尽量选择含水层容积比热容大的地带;(5)地下水的热弥散度与热源井的热影响范围有关。当地下水热弥散度由1m变成3m时,平均抽水温度降低0.4℃,热影响范围增大,热源井取热能力同时加大。因此热源井抽水口应设置于地下水流速大的区域。
[Abstract]: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a kind of energy - saving and high - efficiency energy - saving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efficiency ratio of underground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kinds of underground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f 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est data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艳;;地下水源热泵的现状与应用[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2 张远东;万育生;;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和监管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2009年21期

3 韩志峰;;地下水源热泵的设计及应用[J];河南科技;2010年03期

4 宋晓阳;朱志刚;韩涛;孟秀霞;;安阳市发展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10期

5 叶芳;曹彬;王维平;;潍坊市区地下水源热泵供热潜能分析及工程管理[J];地下水;2011年05期

6 关超;;地下水源热泵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4期

7 周浩;马宇;王维志;王淑伟;;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及管理措施[J];地下水;2012年04期

8 徐伟;王贵玲;邹瑜;孙宗宇;李骥;;中国地下水源热泵技术适宜性研究[J];建筑科学;2012年10期

9 梁川;苏春利;谢先军;朱明占;;南宁市地下水源热泵的水质适宜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03期

10 曲云霞,张林华,方肇洪,李安桂;地下水源热泵及其设计方法[J];可再生能源;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现国;;洛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研究及前景展望[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王现国;葛雁;吴东民;;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运行期间水热变化特征模拟分析[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3 罗新梅;蒋丹凤;;地下水源热泵在江西地区的工程应用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4 周建伟;谢先明;周爱国;徐照彪;;武汉市地下水源热泵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一集)[C];2007年

5 周建伟;谢先明;周爱国;徐照彪;;武汉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A];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霓;李其军;王理许;孟庆义;;北京市地下水源热泵空调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晏可奇;王宏;;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问题分析[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C];2008年

8 王贵玲;刘云;蔺文静;李元杰;师永霞;;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应用适宜性评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C];2008年

9 傅允准;林豹;曹国海;;深井泵变频技术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10 周建伟;杨涛;谢先明;;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运行合理性模拟与分析——以武汉市美术馆工程为例[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赵志国;推广地下水源热泵技术须因地制宜[N];中华建筑报;2008年

2 记者 张志国 通讯员 杨宗明;“地下水源热泵取水与回灌技术”难题破解[N];中国建设报;2011年

3 ;地下水循环:环生新能源[N];本溪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楠;长春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评价及地下水源热泵采灌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周浩;地下水源热泵影响下的沈阳城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彬;潍坊地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影响及适宜性分区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2 张云龙;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利用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车巧慧;地下水动力学条件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约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贺文晟;螺杆式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高原河谷地区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徐红霞;池州某地下水源热泵诱发裂隙岩溶水水质变异的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陆海田;利辛某地下水源热泵诱发松散孔隙水水质变异的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浩;单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换热器换热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璇璇;地下水源热泵THMC耦合模型建立及其演化规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9 张一凡;地下水源热泵项目应用Partnering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0 陈阳;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地下水源热泵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84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84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