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8 02:32

  本文选题:高层建筑 + 岩溶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某高层建筑建造于岩溶场地,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在现场开展了大型坑下综合性原位试验,包括多项载荷试验、桩与土的应力测试以及沉降观测等。运用BOTDA分布式光纤技术,获得复合地基桩身应力及桩侧摩阻力连续分布曲线。基于试验数据,对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制、荷载分担变化与发展规律、桩与土承载力发挥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层注浆和桩底后注浆对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强体采用非挤土置换成桩工艺,对桩间土具有加固效果;桩底后注浆对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主要体现在加载后期的较高荷载水平下;土层注浆在提高桩间土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同时,降低了桩、土相对刚度,总体上有利于发挥土的承载作用;土层注浆对桩侧正、负摩阻力发挥均具有作用,可减少荷载经桩传递产生的下卧层附加应力,有利于下伏溶洞的安全。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采用土层注浆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值。
[Abstract]:A high-rise building is built in karst site, using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in-situ tests under large pi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 including a number of load tests, stress measurements of piles and soils, and settlement observations. Using BOTDA distributed fiber technology, the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curves of pile body stress and pile side friction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sm of load transfer, the var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ad-sharing,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and soil a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soil grouting and post-pile grouting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ment can reinforce the soil between piles by using non-compacting soil replac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post-pile grouting on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igher load level at the later stage of loading. Soil grouting not only improv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 and composite foundation, but also reduces the relative stiffness of pile and soil, which is beneficial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 It can reduce the additional stress of the underlying layer caused by the load transfer through the pi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afety of the underground caver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uggested 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coefficient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oil grouting is given.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304)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B2017-004)
【分类号】:TU473.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勇;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应用实例[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年09期

2 张志允;倪光乐;;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6年07期

3 张永翔;;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J];广东科技;2007年06期

4 梁亚明;刘英华;;刚性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B版);2008年03期

5 周曙春;庞海霞;;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滨海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6 何春保;朱李春;李晓艺;岑锦坤;邝俊斌;黄菊清;;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章孝清;;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5期

8 王逢朝;刘纪峰;翟向东;颜玲月;;山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实例[J];建筑科学;2010年11期

9 梁耀哲;;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主动土压力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S1期

10 陈述今;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永红;;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及其在天津软土地区的应用[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杨德健;王铁成;;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刘尊平;朱金泰;;碎石类土层中大直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施工[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强华;张雁;洪毓康;;软土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王亦德;宋云梅;;低强度素混凝土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120m烟囱中的应用[A];锚固与注浆新技术——第二届全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宋二祥;池跃君;沈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俞建霖;朱普遍;刘红岩;龚晓南;;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怡文;杨敏;;竖向荷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杰;何杰;闵长青;;楔形刚性桩复合地基中桩的最佳楔角范围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孙林娜;龚晓南;齐静静;;刚性承台下刚性桩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耀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的受力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希平;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解析分析与现场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葛忻声;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张明远;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计算与预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泽;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简化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添珠;褥垫层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尚;刚性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潘潇;刚性桩复合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王传伟;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6 任伟;柔性基础下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及破坏特征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7 赵湘龙;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符云峰;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9 赵阳;岸边软土区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黄磊群;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南宁盆地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904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04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