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凹摩擦摆隔震烟风道结构地震响应
本文选题:隔震 + 烟风道 ; 参考:《力学与实践》2017年05期
【摘要】:传统烟风道板式滑动支座可减少道体热胀冷缩时的摩擦阻力,但抗震耗能能力不足,缺少变形后的复位能力,且会约束道体的转动而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将摩擦摆隔震支座用于烟风道,可同时具有热滑移、隔震功能,允许道体在温度作用下自由转动.本文对烟风道采用双凹摩擦摆中间隔震的结构体系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横向地震作用下简化的三自由度地震响应分析模型,其中双凹摩擦摆采用三线性滞回模型,推导了一阶状态空间微分运动方程.该模型的分析结果与有限元实体模型分析结果非常接近.利用简化模型研究了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强度地震激励作用下双凹摩擦摆的恢复力特点及隔震效果,结果表明:与非隔震结构相比,双凹摩擦摆隔震的烟风道的道体反力、支架剪力均得到了控制.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plate sliding support of the flue duct can reduce the friction resistance of the track body when it is hot expanding and shrinking, but the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insufficient, the ability of restoring after deformation is lacking, and the structure may be destroyed by restricting the rotation of the track body. The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ion support can be used in the smoke duct with thermal slip and isolation function, allowing the track body to rotate freely under the action of temperature.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tructure system with interval earthquakes in a double concave friction pendulum is studied, and a simplified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model wit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under transverse earthquake is established, in which a trilinear hysteretic model is used for the double concave friction pendulum.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motion in the first order state space are derived.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re very close to that of the finite element solid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toring force and isolation effect of double concave friction pendulum under different site types and different intensity earthquake excitat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simplified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non-isolated structure, the duct body reaction force of smoke duct isolated by double concave friction pendulu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isolated structure. The shearing force of the support is controlle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26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B07B05)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610422087)资助
【分类号】:TU311.3;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玻璃丝网水泥砂浆烟风道[J];住宅科技;1985年12期
2 孙晓飞;;隔震建筑物分隔缝构造的改进措施[J];建筑工人;2000年07期
3 王丽红,徐秀香;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荫;杨增科;姚谦峰;张建;;基于全寿命的隔震结构费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杨芳;;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研究及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7 姚谦峰,夏禾;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1期
8 郑伟;隔震结构在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2年04期
9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10 王成;隔震结构应用设计与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黄小宁;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3 刘德稳;层间隔震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及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4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徐扬;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冬梅;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的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韩星;采用隔震装置的混凝土框架—网架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谢晓天;带有基础隔震的框剪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5 段龙宝;基于小波分析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陶欣欣;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石艳旺;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王兆j;大底盘隔震结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9 张立;高阻尼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龙刚;框架结构体系在被动控制下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53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5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