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黑方台地区黄土强度弱化的浸水时效特征与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31 22:23

  本文选题:饱和黄土 + 强度 ; 参考:《岩土力学》2017年07期


【摘要】:黑方台地区因灌溉水下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深部土体长期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溶滤作用带走大量盐分,同时改变了孔隙水溶液中的化学成分,影响着黄土的抗剪强度。采用环剪仪、激光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装置从强度和物理化学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抗剪强度及其参数(内摩擦角)-浸水时间曲线呈"勺形"。结合相应的物理化学测试结果,分析了黄土强度弱化的浸水时效机制:浸水初期,胶结物(易溶盐)迅速溶解,黄土微结构破坏,内摩擦角显著降低;同时孔隙水离子浓度增大,与黏粒反离子层发生离子交换作用,黏粒结合水膜厚度变小,致使内摩擦角稍有增大;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中溶盐石膏逐渐溶解于氯化钠溶液中,导致黄土中粗颗粒进一步分散解体,黏粒含量增加,双电层总厚度有所增大,内摩擦角稍有降低。
[Abstract]:Because of the infiltr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in Heifangtai area, the groundwater level rises and the deep soil is saturated for a long time. Groundwater leachate takes away a great deal of salt and chang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orous water solution, which affects the shear strength of loess. The ring shear apparatus,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Zeta potentiomete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er and ion chromatograph were used to study them in terms of strength and physicochemical effec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of loess and its parameter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soaking time curve) are "spoon-shaped".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st results, the mechanism of soaking aging of loess strength weakening is analyz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aking, the cement (soluble salt) dissolves rapidly, the microstructure of loess is destroyed,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is obviously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water ion concentration, ion exchange occurs with the anti-ion layer of clay particles, and the thickness of clay binding water film becomes smaller, resulting in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 the mesolytic gypsum gradually dissolves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The coarse particles in loess were further dispersed and disintegrated, the content of clay increased, the total thickness of double electric layer increased,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decreased slightly.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No.415210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4CB744703)~~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亚盟;张仂;;硫酸钙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及溶度积实验研究[J];盐业与化工;2014年11期

2 张宁宁;骆亚生;;易溶盐对黄土强度特性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4年08期

3 周跃峰;谭国焕;甄伟文;许领;;入渗诱发黄土滑坡的力学机制[J];岩土力学;2013年11期

4 孙萍萍;张茂省;董英;朱立峰;毕俊擘;;灌溉诱发型滑坡风险控制关键技术[J];地质通报;2013年06期

5 洪勇;孙涛;栾茂田;郑孝玉;汪发武;;土工环剪仪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现状[J];岩土力学;2009年03期

6 郭玉文;张玉龙;党秀丽;加藤诚;;由灌溉引起的黄土湿陷过程中碳酸钙行为研究[J];土壤学报;2008年06期

7 张永双,曲永新;陕北晋西砂黄土的胶结物与胶结作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8 郭玉文,加藤诚,宋菲,张玉龙,曾思伟,王得楷;黄土高原黄土团粒组成及其与碳酸钙关系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9 刘祖典,党发宁;强度指标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技术;2002年03期

10 高国瑞;兰州黄土显微结构和湿陷机理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雪清;盐分变化对黄土强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庄;;黄土湿陷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7年21期

2 洪勇;车效文;郑孝玉;刘鹏;周蓉;;陕西泾阳南塬滑坡干湿黄土快速大剪切力学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4期

3 黄传琴;周琴;谭文峰;;不同农业利用条件对黄土胶结物质组成与团聚特征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4 黄磊;李喜安;蔡玮彬;乔露;;延安新区马兰黄土湿陷特性的PFC~(2D)模拟[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3期

5 李喜安;洪勃;李林翠;王力;;黄土湿陷对渗透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6期

6 江洁;刘红军;王秀海;戴波;;中溶盐盐渍土硫酸钙溶解度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通报;2017年05期

7 李姝;许强;张立展;彭大雷;吕红宾;宋少杰;;黑方台地区黄土强度弱化的浸水时效特征与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7年07期

8 刘建功;王英;;固体充填材料比例特征及应力特性研究[J];中国煤炭;2017年05期

9 卢锋;魏颖琪;杨鹏;李运海;;陇东庆阳西峰地区黄土湿陷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2期

10 王卉;韦昌富;田慧会;;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黏性土微观孔隙测试研究[J];土工基础;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寇小娜;中溶盐对宁夏同心黄土强度的作用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2 高越;咸阳黄土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晓龙;石膏对宁夏同心黄土湿陷性作用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赵高文;黏性土的分散性影响因素及分散性土的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兴胜;周国敏;陈留平;;石灰—烟道气法中盐泥的分析[J];盐业与化工;2013年11期

2 田萍;宁朋歌;曹宏斌;李志宝;;二水硫酸钙在铵盐溶液中溶解度测定及热力学计算[J];过程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3 许云;;卤水中去除硫酸钠的技术浅析[J];盐业与化工;2012年02期

4 应舒;陈平山;;真空预压法中塑料排水板弯曲对固结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5 袁存光;唐仕明;于剑峰;刘树文;郑秋花;;江苏油田卤水输送管道中硫酸钙结垢趋势预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唐娜;赵彪;任成龙;熊清华;;添加剂对石膏型卤水体系硫酸钙结晶动力学影响研究[J];盐业与化工;2011年02期

7 唐晓松;郑颖人;叶海林;;涉水岸坡稳定性分析相关问题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8 冯利坡;贺可强;;黄腊石大石板滑坡地下排水优化治理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9 许领;戴福初;邝国麟;闵弘;;黑方台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规律[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10 俞炯奇;孙伯永;;长期在地下工作后的塑料排水板的性能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志刚;非饱和黄土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雪莲;非饱和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靖;骆亚生;郭鸿;付中原;;不同地区黄土的结构性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1期

2 邵生俊;;对“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讨论的答复[J];岩土力学;2011年01期

3 刘祖典,郭增玉,陈正汉;黄土的变形特性[J];土木工程学报;1985年01期

4 党进谦,郝月清;含水量对黄土结构强度的影响[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8年02期

5 卞敬玲;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宏伟;;关于黄土研究的简要综述[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7 田堪良;马俊;李永红;;黄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8 王银梅,韩文峰,谌文武;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与水泥加固黄土力学性能对比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9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10 王朝阳;倪万魁;蒲毅彬;;三轴剪切条件下黄土结构特征变化细观试验[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祖典;郭增玉;陈正汉;;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2 刘祖典;郭增玉;;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类命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田堪良;张慧莉;骆亚生;张伯平;罗碧玉;;黄土的结构强度及其定量分析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邓洪亮;谢向文;郭玉松;尹金宽;;黄土浸水破坏机理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石坚;李敏;贺建辉;王毅红;;黄土的弹塑性帽盖模型[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楚华栋;裴章勤;马周全;熊志文;魏佳中;;黄土的工程特性、筑路技术和病害处理[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9 王存玉;;某工程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自稳能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丙辉;兰州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场地地震动反应[D];兰州大学;2017年

2 程大伟;单变量黄土结构势参数及其与增湿变形系数、振陷系数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夏旺民;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马栋和;黄土公路边坡坡面冲刷的水—土力学耦合机制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姚涛;基于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黄土变形和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李宏儒;结构性黄土破损变形发展演化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刘海松;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邓津;黄土微观结构的区域成土环境与震害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旭;压实黄土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亚楠;基于损伤理论的黄土及黄土边坡渐进破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潘宝骝;庆阳黄土动力特性试验及颗粒流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周飞;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旭斌;引洮总干渠一期工程黄土隧洞围岩增湿动力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胡雪菲;生物碳对寒旱区石油污染黄土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吕萌;山西省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现状及水敏感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高越;咸阳黄土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何世鑫;黄土抗拉特性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马小兵;黄土结构性评价方法及结构性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61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61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