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构成因素识别及量化评价
本文选题: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 + 抗震措施 ; 参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5期
【摘要】:钢筋混凝土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是减缓柱端在强地面运动下形成屈服区,改善结构性能的重要抗震措施。目前虽已见有对中国规范取值有效性的分析评价结果,但对影响其取值的主要因素与影响程度则未见有关文章发表。本文设计了不同抗震等级的3个典型空间框架结构,通过对其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的逐时点量化识别以及梁端抗弯能力超强的考察,识别出"梁端抗弯能力超强"和"节点处柱端弯矩比例从多遇到罕遇地震作用的增长率"是决定ηc取值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柱轴力从多遇到罕遇地震作用的变化则对ηc取值无明显影响。在完成以上两个主要因素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各抗震等级ηc的合理取值作了进一步评价。
[Abstract]:Th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bending moment at the en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is an important anti-seismic measure to slow down the yield zone of column end under strong ground motion and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performance.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norms,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values of Chinese norms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In this paper, three typical spatial fram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eismic levels are designed. The time-point quantif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inelast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per flexural capacity at the end of the beam are carried out. It is recognized that "super flexural capacity at the end of beam" and "growth rate of moment ratio at the end of column at the joint from rare earthquake action"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value of 畏 _ c. However, the change of column axial force from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are earthquakes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畏 c value. On the basis of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the above two main factors, the rational value of 畏 _ c for each seismic grade is further evaluated.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408575)~~
【分类号】:TU352.11;TU37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钮泽蓁;;陈列文物抗震措施实验研究[J];工程抗震;1992年02期
2 郑雷纲;李亮;;村镇房屋抗震措施浅析[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3 王建德;;非结构墙体部件的抗震措施[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仲圯;日本通信设备抗震措施考察概况[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1991年02期
5 钱培风;砌体建筑的抗震试验与抗震措施等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4年01期
6 戴国莹;建筑结构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结构;2000年10期
7 邢承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8 李波;;农居工程必须把好四道关[J];防灾博览;2006年02期
9 黄皑冰;;浅述高层建筑逆作法的设计思路与抗震措施[J];四川建材;2006年06期
10 刘立国;;简述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来建;;汶川地震启示:结构设计中若干抗震措施的建议[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铭嵩;粟东青;;农村牧区抗震安居工程现状及措施探讨[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齐武;安新华;孙光辉;;论建筑工程设计中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齐书勤;李宣湖;除心同;;农村新居建设亟需重视抗震安全[A];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服务"三农"经验交流会纪要[C];2004年
5 于建;缪升;叶燎原;;城市供水工程震害与抗震措施探讨[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孟萍;缪升;潘文;;村镇木结构建筑的震害特点及应加强的抗震措施[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易伟建;张颖;;基于结构优化的“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程竞;范重;杨苏;;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增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9 ;欧洲大学文化遗产中心意大利拉菲罗中心地方地震文化图集——怎样通过地方地震文化的再发现和再评价来减轻建筑环境的易损性[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永添;朱昌宏;张俊辉;刘少武;;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综合楼结构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吕禹;评价防灾能力 提出抗震措施[N];绍兴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斌;某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措施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陈斌;山区岩体中特种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3 杨希;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郑汝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增大系数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雪萍;考虑R-μ规律及其它综合影响的二级抗震措施改进方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刘小映;我国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合理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7 陈忠辉;盈江地震中民居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震害分析及简易抗震措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云凤;对我国7度0.10g区框架结构抗震措施有效性的再评价[D];重庆大学;2013年
9 任小军;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4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9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