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在高烈度区大高宽比剪力墙结构中的应用与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高层剪力墙结构 + 基础隔震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9期
【摘要】:根据预期减震目标,对总高度90.35 m,高宽比达3.96,设防烈度为8度(0.2g)的玉溪公租房项目中基础隔震高层剪力墙结构,按照7度设防对上部结构进行设计,对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并对隔震结构整体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设计并制作了1∶12.5的缩尺模型,对其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高层剪力墙结构呈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及较高的地震安全储备;在8度多遇、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完好,前5阶频率基本未发生变化,结构尚处于弹性状态;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仅少数连梁轻微开裂;结构层间位移角、隔震支座最大位移、支座应力均未超过规范限值;隔震层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显著;在9度超罕遇地震(0.7g)作用下,未出现倾覆、局部倒塌现象,仅少数连梁、剪力墙出现轻微损伤,频率最大衰减幅度小于10%,刚度下降不明显。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xpected earthquake absorption target,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foundation isolation high-rise shear wall in the Yuxi public rental housing project with a total height of 90.35 m, high width Prida 3.96 and a fortified intensity of 8 degrees or 0.2 g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7 degree fortification. The static elastic-plastic Pushovere analysis and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isolated structure are carried out. The scale model of 1: 12.5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nd the shaking table test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base isolation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high seismic safety reserve,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8 degrees and earthquake prevention, the structure is intact, and the first five frequencies are basically unchanged. The structure is still in the elastic state, only a few connected beams crack slightly under the action of 8 degrees rare earthquake,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tructure between layer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isolation support, the stress of the bearing are not above the limit value,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isolation layer is full,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markable. Under the action of 9 degree super rare earthquake (0.7 g), there is no overturning, local collapse, only a few connected beams, slight damage to the shear wall, the maximum attenuation amplitude of frequency is less than 10, and the stiffness decrease is not obvious.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省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68027,51168024)
【分类号】:TU973.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 Forell M. Walters;傅育安;;房屋基础隔震在美国的实施[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2 朱玉华,施卫星,吕西林,冯德民;基础隔震房屋模型振动台对比试验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倪国葳;张玉敏;赵亚敏;;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4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5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祁皑;林于东;;将基础隔震新技术纳入本科教学过程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01期
7 刘光亮;陆铁坚;奉鹏;;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隔震性能分析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0期
8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9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10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概述[J];工业建筑;198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青松;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丽娟;基础隔震建筑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的精细积分法[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陆健伟;蚌埠博物馆组合结构动力性能与基础隔震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瑞君;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郑威;不同高宽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杨阳;框剪结构隔震性能案例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张文;采用基础隔震的框架结构减震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吴明俊;基础隔震的二次结构地震响应的比较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李春印;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0 傲萨(Okine Michael Nii S.);基础隔震在既有建筑物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0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