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软黏土的OCR及地质成因
本文选题:软黏土 + 原位十字板强度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S2期
【摘要】:通过覆盖上海地区两种沉积相(滨海平原和湖沼平原)19个工程的原位十字板强度Su FV,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上海3个软黏土层的超固结比OCR及其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强度比S_(uFV)/σ'_(v0)(σ'_(v0)为有效上覆压力)计算OCR,给出了OCR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上海软土整体上处于超固结状态,浅部具有较大的OCR且较为离散(在1.3~5.0),随深度的增加OCR迅速减小,超过约13 m后维持在一稳定的数值(平均为1.6)。过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给出的结果显著低估了上海软黏土的OCR。结合Hanzawa和Tanaka给出的模型对上海软黏土的强度及超固结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基本符合浅部以胶结作用为主、深部以次压缩为主的特征。浅部的胶结作用变化范围较大而深部的次压缩作用则相对稳定,并初步给出了正常压缩、胶结作用和次压缩作用对总强度的贡献。
[Abstract]:Based on the in-situ cross plate strength Su FV of 19 projects covering two kinds of sedimentary facies (littoral plain and lake-marsh plain) in Shanghai area,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the OCR and its geological origin of three soft clay layers in Shanghai were analyzed. The OCR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ratio (S / S / S / V), 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OCR with depth is given. The soft soil in Shanghai is in an overconsolidated state as a whole, and the shallow part has a larger OCR and is relatively discrete (at 1.3 ~ 5.0g).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the OCR decreases rapidly, and is maintained at a stable value (an average of 1.6m) when the depth is more than 13 m. In the past, the results of indoor compression tests have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the OCR of Shanghai soft clay. Based on the model given by Hanzawa and Tanaka, the strength and overconsolidation geological origin of soft clay in Shanghai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c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compression in depth. The change range of the cementation in shallow par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deep part,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normal compression, c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compression to the total strength is preliminarily give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2051) 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6C33052) 绍兴市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5B70034)
【分类号】:TU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利军;蔡羽;吴应红;;湛江软黏土的流变本构模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殷杰;苗永红;;天然结构性软黏土一维压缩性状模拟[J];山西建筑;2011年36期
3 郭林;蔡袁强;王军;谷川;;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温州结构性软黏土的应变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4 秦明,洪振舜;饱和重塑软黏土的归一化压缩性状研究[J];人民黄河;2004年08期
5 于小军;施建勇;徐杨斌;;考虑各向异性的软黏土扰动状态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6 闫澍旺;封晓伟;;天津港软黏土强度循环弱化试验研究及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7 杨超;杨林德;季倩倩;;软黏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04期
8 陈云敏;陈颖平;黄博;;应力水平对结构性软黏土静力和动力变形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9 熊玉春;房营光;徐国辉;;软黏土的动力损伤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袁强;陈静;王军;;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亦显;曹平;赵延林;邓志斌;;软黏土流变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汤斌;俞晓;雷学文;;软黏土单向压缩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邵光辉;赵志峰;;海相结构性软黏土地基的沉降特性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忠苗;杨忠良;;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的工作性状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启银;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流变参数统一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克瑾;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金柱;软黏土地基大应变流变固结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华;软黏土中市政道路管线及构筑物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2 糜长林;基于软黏土流变特性的桩基变形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韩舰辉;海相软黏土电化学灌浆试验与理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4 李宾;复杂动载作用下吹填场区软黏土的长期变形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5 汪洪星;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玉平;软黏土劈裂注浆微观结构分形特征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任倩;吹填场区双层软黏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天津大学;2016年
8 刘正义;软黏土屈服特性及各向异性屈服面方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学超;软黏土加速蠕变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龚艳霞;不同排水条件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0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1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