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空心圆柱扭剪试验中广义应力路径的控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8-06-13 02:18

  本文选题:广义应力路径 + 试验研究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S1期


【摘要】:针对国内外动态空心圆柱扭剪仪(HCA)在设置广义应力路径时大都需要人为假设外荷载加载形式的现状,指出了这种假定对HCA仪模拟广义应力路径能力的局限。考虑到GCTS公司HCA-100能够独立地控制轴力、扭矩及内外围压独立地加载,通过缜密的数学推导,提出了由目标广义应力路径直接确定外荷载加载方式的计算公式,据此可以实现对任意形式的广义应力路径的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在三维应力坐标系b-?-?中,探讨了典型广义应力路径的表示方法,以q恒定的主应力轴连续旋转的应力路径为例,讨论了内、外围压与广义应力路径之间的关系。简化并完善了HCA仪的控制过程,为后续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HCA (dynamic hollow cylindrical torsional shear apparatus) at home and abroad need to assume the loading form of external load when setting up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the limitation of this assumption to the ability of HCA instrument to simulat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is pointed out. Considering that the HCA-100 of GCTS company can independently control axial force, torque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ining pressure, a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loading mode of external load directly from th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of the target is put forward by careful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Based on this, the generalized stress path of any form can be simulated and its feasibility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coordinate system b-? In this pap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typical generalized stress paths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continuous rotation of Q constant principal stress axis as an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and generalized stress paths is discussed. The control process of HCA instrument is simplified and perfecte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eriment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后勤工程学院岩土力学与地质环境保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72165)
【分类号】:TU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2 曾玲玲;陈晓平;;软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5期

3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4 欧方军,程玉梅;应力路径及初始固结条件对强度的影响[J];上海地质;2002年01期

5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6 徐艳虎;郑玉;李爱明;;应力路径在岩土工程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7 曹权;施建勇;柴寿喜;王沛;;自钻式旁压试验中邻近腔壁土的应力路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8 李林国;;基坑开挖中土体受力状态与应力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侯世伟;路德春;程星磊;杜修力;;基于数字图像测量技术的砂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曾玲玲;洪振舜;刘松玉;陈福全;;应力路径对天然沉积土压缩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廷浩;钱玉林;殷宗泽;;宽级配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谢永涛;张鸿儒;姜海鹏;;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破土的动力学特性[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斌;卢应发;邵建富;;复杂应力路径下流体饱和砂岩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开挖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硬岩破坏过程的真三轴与声发射试验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杨光;张丙印;于玉贞;孙逊;;不同应力路径下粗粒料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杜文山;刘祖德;李柏乔;;颗粒材料应力路径计算模型及在变形计算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贺若兰;张平;刘宝琛;;土钉支护工作性能的应力路径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张文慧;王保田;张福海;;应力路径和固结应力比对土体变形特性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丽;考虑开挖应力路径的基坑土体变形性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相彪;筑坝堆石料应力路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奇;复杂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程涛;粘土的数值建模与固结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葆春;黏土本构建模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建红;基于细观破损机理的胶结结构性土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不同应力路径下粉砂岩力学特性及卸荷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王雅敬;高围压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土变形和孔压特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刘晓东;成样方法对饱和粉砂应力路径试验结果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宋莉;椭圆形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能;应力路径对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徐鹏冲;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合肥膨胀土非饱和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东方;不同应力路径下非饱和网纹红土特性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于亚磊;上海第④层粘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实验与统一本构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蒋立;流滑应力路径下剪胀性砂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张建;深部硬岩卸荷损伤流变力学性质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1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1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