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预应力钢-混组合梁长期滑移计算
本文选题:钢-混组合梁 + 收缩徐变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针对现行规范中钢-混组合梁桥设计时界面滑移未计入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在线性滑移和混凝土钢梁之间无掀起的假定下,推导综合考虑桥面板混凝土长期性能和施加预应力影响的体外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桥的滑移计算公式.通过对某一典型简支钢-混组合小箱梁黏结滑移的计算及结果比较,证明提出的方法及推导公式的正确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长期性能的影响时,钢-混组合梁的界面滑移会随着时间和预应力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简支组合梁的滑移量一般由中间向梁两端逐渐增大,在梁两端滑移量达到最大值.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的设计中,除考虑预应力对组合梁变形有利的方面外,还应注意和控制预应力对组合梁界面滑移不利的影响.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interface slippage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ridges in the current code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no lift between linear slippage and concrete steel beams, The slip calculation formula of externally prestress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ridge considering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deck slab and the influence of prestressing force is deriv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bond slip of a typical simply support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mall box girder,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derivation formula is proved. The results of parameter study show that the interface slip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and prestress when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concrete shrinkage and creep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lip of simply supported composite beam in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middle to the end of the beam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two ends of the beam. In the design of prestress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of prestress on the deformation of composite beam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restress on the interface slip of composite beams should also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controll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唐仲英传感材料及应用研究中心;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于晨;“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非线性分析与承载能力研究”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J];公路交通科技;1992年03期
2 娄有原;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全过程的非线性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94年01期
3 楼庄鸿;几种有特色的组合梁桥[J];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4 徐德标,黄才良,刘春城;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刘云飞,李明;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4期
6 白玲,史永吉;组合梁桥的施工[J];桥梁建设;2004年06期
7 江建斌;张永水;曹淑上;;大跨径连续-刚构组合梁桥施工仿真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8 魏亚妮;;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体系转换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07年10期
9 郭磊;孙东超;;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裂缝问题的研究综述[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7期
10 田明昱;黄杰;;连续—刚构组合梁桥设计、施工关键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施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刘玉擎;黄生富;;桁腹式组合梁桥节点构造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邵旭东;周爱国;潘仁胜;李积泉;曹君辉;;超高性能轻型组合梁与传统钢梁及组合梁的对比分析[A];2013年二省二区大型桥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方志禾;叶权生;;双张法部分预应力工字型肋组合梁桥[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4 何池;薛伟辰;李杰;;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5 周伟翔;刘玉擎;曾明根;邵长宇;;连续组合梁桥钢与混凝土连接技术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王元清;陈蕴威;任剑波;宗亮;武电坤;李俊;;钢-混组合梁桥及其在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二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玉擎;;百米级跨径连续组合梁桥的新技术应用[A];桥梁创新技术与安全耐久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侨;荣学亮;陆军;;既有钢-混组合梁桥常见病害分析及其加固策略[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刘忠;杜国华;范立础;;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使用性能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10 王军文;李建中;梁志广;;预应力组合梁桥的时效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立军;双滑移面组合梁静力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沈旭栋;部分粘结组合梁的若干动静力问题[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齐风;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稳定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刘莉;钢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刘天明;无粘结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璐琨;钢—预制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在桥梁快速修复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罗魁;高墩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几何非线性与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刘洋;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监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4 赵阳;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合拢方案优化与施工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宋李秦;FRP组合梁试件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林文进;曲线段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受力行为数值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刘玉玲;钢—混凝土曲线组合梁弯扭作用机理及横隔板效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刘真;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在中外规范下的对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秦照博;钢(梁)—砼(桥面板)组合梁桥力学性能研究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李夏元;基于HFWT体系的钢—混组合梁的受剪力学性能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030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3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