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一致激励下地下管线振动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2 21:27
【摘要】:用于输水、输气及输油等长大地下管线在地震中易发生破坏,且对灾后紧急救援、能源输送等救灾和重建工作影响极大。对于诱发地下长大管线破坏的因素而言,非一致场地波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今这一问题已引发众多研究,但受试验设备限制,少有研究者开展非一致激励下管线响应的试验研究。针对长大地下管线受地震波的影响效应,利用独立控制的双台面大型振动台试验设备研究了三维非一致地震激励作用下地下管线的响应,探讨了管线的加速度、应变以及位移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深埋地下管线的存在对管线周围土体和地表的地震响应影响程度不同;在一致和非一致地震激励下,管线的弯曲应变峰值区别较大;规范设计时弱化甚至忽略管线弯曲应变,这种做法难以解释管线弯折破坏。
[Abstract]: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which are used for water transportation, gas transmission and oil transportation, are easily damaged in the earthquake, an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emergency rescue and energy transportation, such as disaster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For the factors inducing the de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the unconsistent site fluctu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est equipment is limited and few researchers carry out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of pipeline under non uniform excitation. In view of the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on large underground pipelines, the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pipe line under three dimensional incoherent earthquake excitation is studied by using independent controlled double deck large vibration table test equi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and strain of pipeline are discuss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deep buried underground pipelines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oil and surface around the pipeline, and the peak bending strain peak of the pipeline is very different under the uniform and non uniform earthquake excita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failure of pipeline bending strain when the standard design is designed. This method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Pipe bending failur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No.B0220133003)~~
【分类号】:TU99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滨;校园节能管理新课题——校园地下管线勘测起因与实践[J];北京节能;2000年01期

2 刘义安,王建军;一种新型地下管线标志[J];中国铁路;2001年02期

3 尚应奇,付永胜,朱杰;浅谈市政建设中的地下管线保护[J];四川建筑;2004年04期

4 李黎,李剑;地下管线外业成果的智能化检查[J];四川测绘;2004年03期

5 李一凡,李大勇;受深开挖影响的地下管线安全性判别[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江贻芳;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中国勘察设计;2005年08期

7 屠剑虹;绍兴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J];城建档案;2005年04期

8 魏骋;桂林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5年01期

9 李黎;李剑;;武汉市地下管线建库数据的智能化检查研究[J];工程勘察;2005年01期

10 江贻芳;陈倬;张风录;;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工程勘察;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世利;;加强中小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的管理[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2 王滨;;一项事关学校发展大计的工程——校园地下管线勘测[A];机遇与挑战——北京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周四海;;“规划审批工作中的地下管线综合评价”支撑[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年

4 葛美祥;葛志华;;地下管线物探产品超限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潘文俊;林娟;雷远建;;浅淡地下管线修补测的技术方法[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学海;;电磁波法探测地下管线技术研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兴龙;;做好地下管线测绘工作的一些体会[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葛美祥;葛志华;;地下管线物探产品超限探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文俊;林娟;雷远建;;浅淡地下管线动态修补测的技术方法[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潘文俊;方门福;;深圳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方法初探[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铁男;大连:地下管线电子地图向小区延伸[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牧歌;三年将普查1万公里地下管线[N];无锡日报;2009年

3 记者 古春婷;新法规专治“拉链马路”[N];珠海特区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小清 通讯员 李冬辉 李文柱;韶城数字化管理地下管线[N];韶关日报;2009年

5 记者 侯莎莎;地下管线突发事故分为四级[N];北京日报;2009年

6 王丽艳 伟华 单克;1600公里地下管线一目了然[N];青岛日报;2010年

7 星光;杜绝盲目开挖破坏地下管线[N];无锡日报;2010年

8 记者 卞建国;确保地下管线不受破坏[N];天津日报;2010年

9 曾天舒 陈胜友;九江石化完成厂区外地下管线清查[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吴m#麓;北京地下管线全图[N];北京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志佳;岩土工程振动台试验理论及在地下管线动力响应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邹德高;地震时浅埋地下管线上浮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吴为义;盾构隧道周围地下管线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徐慧峰;基于弹性波的地下管线水平导向钻随钻探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令遂;地下管线探测与测量数据入库[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卢世涛;空间数据模型及地下管线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朋;基于Skyline的三维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亚君;基于GIS的三维地下管网爆管分析及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尤洋;S市快速路地下管线排迁工程管理项目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高胜利;基于GIS的阜新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7 马奕昊;沈阳浑南新城地下管线建设信息化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方华;武汉长江隧道竖井施工对周围地下管线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杰;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易波;德阳市主城区地下管线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60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60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