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拉索预应力巨型网格结构布索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4 13:56
【摘要】:针对由预应力和巨型网壳结构组合而成的一种超大跨度拉索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总结了该结构体系已提出的两种预应力布置形式的索杆布置原则、受力机理、具体形式与几何拓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改进型拉索预应力布索形式.通过与已提出的两种布索形式及未布索桁架拱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研究了改进型布索形式下立体桁架拱的静力及稳定性能.对比指标包括结构最大位移、支座水平反力、杆件内力峰值、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及失稳模态等5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改进型布索形式的引入均可有效地提高桁架拱的结构刚度,改善结构的静力性能,并能较大地提高其稳定承载力,同时还能改善已有布索形式的缺陷,是较合理的索杆布置;其中第2种改进型布索形式的综合性能更好,是一种更有效的布索形式.
[Abstract]:In view of a large span prestressed cable prestressed space structure system composed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and giant latticed shell struc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cable and rod arrangement of two kinds of prestressing force arrangement which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structur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is, two kinds of improved cable prestressing cabling forms are put forward. The static and stability properties of the improved truss arch are studi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two kinds of cabling and the uncabled truss arch. The contrasting indexes include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the horizontal reaction force of the support, the peak value of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member,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unstable mode of the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wo improved cabling form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of the truss arch, improve the stat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russ arch,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defects of the existing cabling form. It is a more reasonable cable-bar arrangement, in which the second kind of improved cabling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is a more effective form of cabling.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1201) 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项目[湘财教指(2015)616号]~~
【分类号】:TU3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姣,罗阳军;平面网格结构拟膜分析法及其参数验证[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侯和涛,孙林波;大跨铝网格结构体系的最新进展与创新[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4年01期

3 贺拥军;周绪红;刘永健;董石麟;李佳;;超大跨度巨型网格结构[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贺拥军;周绪红;董石麟;;巨型网格结构的结构形式与支承方式[J];建筑结构;2006年08期

5 史姣;蔡坤;王正中;;拟膜分析法及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刘开国;;圆柱形网格结构的静力与动力特性分析[J];空间结构;2009年02期

7 廖英强;刘勇琼;刘建超;王刚峰;高克洲;;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网格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9年04期

8 赵加胜;刚芹果;;几种网格结构造型的算法设计[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9 张毅刚;;国外大跨度钢网格结构新工程及启示[J];施工技术;2012年20期

10 贺拥军,董石麟;圆柱面组合杆系巨型网格结构的优化与适宜跨度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薇;阚明;;网格结构计算程序数据前处理中的形式代数应用[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2 贺拥军;董石麟;;巨型网格结构的形体分析与力学模型[A];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马克俭;张华刚;肖建春;白凤军;;几种跨度超100m组合式钢网格结构的应用特点[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范华林;;周期网格结构的带隙结构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马克俭;张华刚;肖建春;黄勇;;贵州建筑空间结构的开拓与发展[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传峰;谢伟强;韩小雷;季静;;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应用现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芮;;悬索和网格结构的选型分析[A];第三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6年

8 薛素铎;王雪生;曹资;;大跨网格结构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罗尧治;范玉辰;曹国辉;董石麟;严慧;陈向阳;;预应力拉索网格结构的工程应用[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杜文风;鲍科峰;夏锋林;高博青;杨帆;;圆柱面巨型网格结构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永梅 刘坚 吴治国;新型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与应用[N];建筑时报;2007年

2 盖爽 李轩;国内首例预应力索承网格结构体育场竣工[N];建筑时报;2013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谈健;西塔骨骼——钻石型斜网格结构体系[N];广东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单艳玲;网格及弦支网格结构的鲁棒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黄兴淮;大跨网格结构倒塌模式与多维隔减震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辰啸;空间双层网格结构强震失效机理与隔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4 张玉兰;单双层网格结构建造技术与节点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海锋;网格结构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栗蕾;考虑初始缺陷的网格结构的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飞;圆柱面三向巨型网格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静菲;凯威特球面巨型网格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管德平;大跨度网格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姚丽;800m超大跨凯威特型巨型网格结构静力及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忠亮;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网格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高治昌;600米跨巨型穹顶网格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马静远;300米跨空间球面巨型网格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赵子皓;450m跨巨型穹顶网格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云涛;700m跨球面巨型网格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赵长城;火灾下肋环型球面巨型网格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64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64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5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