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中的美国现代建筑理论
[Abstract]:Positive oral history becam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ay to collect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20 th century. Accordingly, there is also an upsurge of interviewing architects in architecture. An interview may star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historians will think that to do an interview in an architect's lifetime, on the one hand, is to dig up or even save historical data.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to get close to the "black box" of architects' design thinking; anchors or journalists value the news value and timeliness of such interviews; and students who interview their teachers are more eager to listen to teaching. No matter what the interviewer's identity and purpose, a high-quality interview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areful questioning settings, and post-catalogu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on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分类号】:K712.54-5;TU2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理论,信息与方法——再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0年09期
2 王斌;社会进步与建筑发展关系的初识[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3 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4 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5 余卓群;建筑理论之走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6 张伟,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错误[J];建筑学报;2002年10期
7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11期
8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9 汪之力 ,邵华玉;加强建筑理论的学术交流与评论[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郭春燕;卫大可;;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关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璇;王媛媛;;浅谈建筑的蜕变[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5 张晓辉;欧阳文;;浅谈建筑趋同与地域性的关系[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似赞;;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分析与展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刘丹;;用哲学观点看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趋同与多样性探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瑞;;建筑与古典精神[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9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黄绳;;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的科学性[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王贵祥;涵盖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专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3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4 王彬;旅欧随笔之现代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钱厚琦;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成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郭关朝 刘寿江 陈胜利;天津市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7 ;不缺“平方米” 缺好建筑[N];人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徐宗威;中国建筑创作要走自己的道路[N];建筑时报;2012年
9 田子超;用建筑留住群体记忆[N];中国建设报;2012年
10 金磊 苗淼 刘晓姗;“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是“遗产”也是“国宝”[N];中国文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范东晖;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年
9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元;三圈理论视角下的辽宁省绿色建筑政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解甘;建筑胜景的营造[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导向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航;基于文脉保护的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煈池;现象学于旧建筑更新中“新旧”共生模式设计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源鸿;建筑语境塑造视阈下的结构表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黄斌;基于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王慧芬;当代建筑透明表皮的表现手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杨建;废旧建筑空间改造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10 穆童;建筑的消融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68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6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