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高大空间空气载能辐射末端热环境与传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7 10:01
【摘要】:本文以内设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某火车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房间人体活动区域内空气工况参数和系统传能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该房间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结露现象。且在传能过程中,系统总冷负荷约为119 KW,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承担92%的冷负荷;其中,辐射换热占房间总负荷64.2%,对流换热占29.1%,由此可得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相较于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新增的对流换热量包括载能空气与辐射孔板间的对流换热量以及循环流动的交换能量;经计算,在相同模拟条件下,该系统总换热量较金属平板辐射空调系统超出约10%以上。综上,该系统在理论上基本符合高大空间建筑夏季负荷大,强调舒适节能的要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waiting room of a railway station with an air-borne radi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FLU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parameters of air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system in the moving area 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room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stribution in this room is uniform and no condensation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energy transfer, the total cooling load of the system is about 92% of the total cooling load of the air energy carrying radi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119 KW, among which, the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takes up 64.2% of the total load of the room, and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takes up 29.1, s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system is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Compared with the metal plate radia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new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the system includes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carrier air and the radiation hole plate and the energy exchange of the circulating flow. The total heat transfer of the system is more than 1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etal plate radiat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conclusion, the system basically accords with the heavy summer load of large space buildings in theory and emphasizes the requirement of comfort and energy saving.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气载能辐射空调优化与控制机理研究”(51378186)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南地区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合作研究”(2010DFB6383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韶山红色旅游区绿色宜居环境构建及智慧管理(No.2015BAJ03B00)
【分类号】:TU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鸣放;重庆夏季居住热环境研究[J];暖通空调;2001年04期

2 屈万英;;高校既有学生公寓热环境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3 姜燕;龙有二;香川治美;;一个福利设施的热环境和问卷调查(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宋岚;程璜鑫;;夏季校园公寓热环境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东区为例[J];科技资讯;2007年36期

5 唐鸣放;李竟涛;;重庆商场热环境实测调查分析[J];重庆建筑;2008年11期

6 张耀军;崔千祥;;山东农村民宅的热环境改进措施[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耀军;崔千祥;;山东农村民宅的热环境改进措施[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8 李文杰;刘红;许孟楠;;热环境与热健康的分类探讨[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9年02期

9 李延钊;赵宝森;龚志东;;西安地区住区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11年07期

10 于付涛;狄育慧;;城市户外热环境指标评价[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玲;孟庆林;;地面透水性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实验分析[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2 刘永华;黄顺;涂江峰;吴祥育;王洋;陆金金;;新建馨园湿地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调查[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3 贺晓冬;苗世光;申双和;;建筑物遮阴效应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4 卢军;冯源;;浅析高层建筑对校园热环境影响[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庆;李楠;丁勇;刘红;;土壤表面温度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彭美玲;李尚胜;朱璇;邓伟钿;刘梦;郑万兵;;武汉地区图书馆阅览室冬季热环境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7 张红;卢军;陈静;;山地城市室外热环境及改善措施[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峥嵘;陈沛霖;裴晓梅;;晚间通风房间热环境的改善[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睁嵘;陈沛霖;裴晓梅;;晚间通风房间热环境的改善[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铮;巴特尔;;内蒙古草原民居能耗与热环境分析[A];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建刚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赵春林;节能环保供暖空调系统进驻喀什[N];喀什日报(汉);2008年

3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一淼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张浩东;VAV空调通风系统安装成功[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尤顺义;建筑节能大势所趋 空调系统优化成关键[N];中国电子报;2008年

6 海燕;日本新型办公楼空调系统开发成功[N];建筑报;2000年

7 张毅文;顶棚辐射末端系统值得关注[N];中国建设报;2013年

8 陆蔚 宋世琦;林德纳制冷吊顶技术首次亮相中国 新型空调系统现身陆家嘴金融中心[N];建筑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剑红;家用空调可放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杨斌 姚亚;以科技引领绿色空调未来[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聪;冬季人体睡眠差异化热需求及热环境设计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2 何磊;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白建波;测试室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范波;基于能流分析的空调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孙洲阳;基于智能方法的蒸发型空调系统性能实验与优选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项敬岩;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小芬;卷烟厂空调系统负荷特性及新型中央空调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8 周宴平;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学来;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丁静;开式吸附式除湿轮空调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克桓;墙体垂直绿化对集装箱改造房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卫诣凡;偏热环境下适宜风速实验与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孙欣;城市中心区热环境与空间形态耦合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李顺;某校园建筑风热环境数值仿真及分析评价[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王智鹏;西安北客站候车厅热环境分析及空调节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6 张志轩;高架桥下热湿环境对桥下空间利用和景观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薛伟伟;建筑垂直绿化降温效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翔翼;韶山市清溪镇主城区人为影响下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郑自海;基于热环境改善的城市人行街道规划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10 张新春;沈阳市亲水住宅小区热环境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0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0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5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