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组合锤置换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10-08 15:13
【摘要】:为研究组合锤置换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性能,需建立置换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验证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首先,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置换墩墩体形态和墩体破坏模式.其次,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能量法建立置换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代入模型相关参数,基于GA_PSO优化算法在Matlab平台研究各参数对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置换墩典型的墩体形态为一轴对称的旋转体,纵向剖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截面;极限状态下墩体的破坏模式为鼓胀破坏;墩径和墩周土体强度对提高墩体极限承载力影响显著,此与组合锤置换法设计理念相吻合.最后,通过一工程案例,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组合锤置换法初步设计是可行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strengthened by combined hammer replacement metho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replacement pi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should be verified. First of all, laboratory model tes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shape and failure mode of replacement pier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model test,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displacement pier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energy method, and 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replaced. Based on the GA_PSO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ier is studied on the Matlab platform. The results of test and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typical piers of displacement piers are axisymmetric rotating bodies with vertical sections of trapezoidal sections of upper, larger and lower sizes, and the failure modes of piers under the limit state are bulging failure. The piers diameter and the soil strength around the pier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ier bod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idea of the combined hammer replacement method. Finally, an engineering case is given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combined hammer replacement method.
【作者单位】: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294)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15PJ1408800)
【分类号】:TU47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门朝光;何忠政;陈拥军;李香;蒋庆丰;;应用混合粒子群优化的检查点全局优化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韩杰;叶书麟;曾志贤;;碎石桩加固沿海软土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199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杰;复合地基中垫层技术及桩土相互作用[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和全;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杜占科;司政;李守义;程帅;;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重力坝断面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2 叶朝良;刘尧军;冯怀平;;端夯扩碎石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年02期

3 杨海旭;刘飞;翁丽娅;甘玉叶;岳德金;;我国复合地基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06年01期

4 韩杰,叶书麟;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S1期

5 叶书麟,韩杰,闵泉欣,高恒松;碎石桩加固油罐地基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6期

6 王禹良;李宏宇;;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理论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耀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的受力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四化;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吕文志;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宏祥;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魏芸;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固结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张展_";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鲁绪文;路堤荷载下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软土路基的试验与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董必昌;岩土工程仿真中接触单元和相关参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蒋红英;颗粒介质传力特性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若干应用问题[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但慧娟;某航空大部件装配厂房地基强夯处理效果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2 姚猛猛;软土地质下换填与强夯置换基坑支护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忠政;门朝光;李香;;基于检查点间隔优化的容错实时系统可调度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年02期

2 Seong Woo Kwak;Jung-Min Yang;;Optimal Checkpoint Placement on Real-Time Tasks with Harmonic Periods[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1期

3 公茂果;焦李成;杨咚咚;马文萍;;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9年02期

4 傅忠传;陈红松;崔刚;杨孝宗;;处理器容错技术研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琴;李从林;吴敏哲;;大跨度斜拉立体桁架的极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结构;2010年01期

2 孙建琴;吴敏哲;李从林;;斜拉立体桁架极限承载力的双重非线性分析[J];钢结构;2006年05期

3 吴辉琴;藏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极限承载力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沈祖炎,张其林;受压方管钢柱的屈曲后极限承载力[J];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03期

5 刘建起,陈宝珠;孤立墩抛石基床极限承载力[J];天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彭兴黔;纯粘无重土上圆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张典福,陈裕平,李智宇;深圳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8 舒兴平,沈蒲生;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变形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93年04期

9 郭大兵,郭靖;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J];工业建筑;1996年04期

10 肖贺;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新平;吴丹宇;丁霞;;基于灰生成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军;丁德馨;饶龙;毕忠伟;;预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潘轶;徐国彬;;薄壁钢拱壳极限承载力的分析比较及措施改进[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叶梅新;曾庆元;;钢板梁面内极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5 高大钊;;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吴国强;曹红胜;;局部锈蚀钢管极限承载力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国强;王彦博;陈素文;;高强钢焊接箱型柱轴心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及香港钢及组合结构技术研讨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8 陈志国;余加坤;;平面K形搭接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徐新跃;;桩基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江冰;周绪红;刘永健;;焊接矩形钢管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的比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四)——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赵权新;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极限承载力的确定[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小青;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极限承载力与动力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2 李军亮;基于广义灰色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康孝先;大跨度钢桥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田伟;桥梁基础中混凝土扩盘桩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东;PHC超长管桩承载力与影响因素应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敏;SHCC管的试验研究与结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马勇;箱涵进海路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谢东平;卷边槽钢桁架K型间隙节点的极限承载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韩冬冬;条形浅基础极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潘东毅;钢管拱桁架稳定性及极限承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甄圣威;局部压力作用下工字梁腹板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彦;软件计算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极限承载力[D];吉林大学;2012年

9 何志辉;偏心受剪螺栓群的极限承载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屈建民;齐次广义屈服准则与结构极限承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5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5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