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耗水计算模型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artificial water supply in cities increases rapidly, the resulting water consumption can not be ignored. The traditional hydrological model only considers the evaporation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and neglects the artificial evaporation when calculating water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observ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the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type is divided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is established. Taking a certain area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experimental monitoring and model calculation,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this region in 2014 is 820.0 mm, 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hydrological model (multiannual average is 494.0 m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green space water consumption was 40.58,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building water consumption was 38.70% (including internal artificial water consumption 31.22%, roof interception Rain Water evaporation 7.48%), ground hardening contribution rate was 18.32 2, and water surfa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2.4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building body can not be ignored and i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 artificial buildings. The water consump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building layers and the number of resident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22907;51279208)~~
【分类号】:TU99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黎华;粟晓玲;;基于人均GDP差异的生活用水量模拟及增长潜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2 沈竞;张弥;肖薇;温学发;刘寿东;李旭辉;;基于改进SW模型的千烟洲人工林蒸散组分拆分及其特征[J];生态学报;2016年08期
3 任国玉;柳艳菊;孙秀宝;张莉;任玉玉;徐影;张华;战云健;王涛;郭艳君;陈峪;唐国利;郭军;;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Ⅲ.趋势变化原因[J];水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4 刘家宏;王浩;高学睿;陈似蓝;王建华;邵薇薇;;城市水文学研究综述[J];科学通报;2014年36期
5 司建华;冯起;鱼腾飞;赵春彦;;植物夜间蒸腾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6 张建云;宋晓猛;王国庆;贺瑞敏;王小军;;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城市水文效应[J];水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7 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刘春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年07期
8 张建云;贺瑞敏;齐晶;刘翠善;王国庆;金君良;;关于中国北方水资源问题的再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9 张士锋;孟秀敬;廖强;;北京市水资源与水量平衡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11期
10 邸苏闯;吴文勇;刘洪禄;潘兴瑶;;基于遥感技术的绿地耗水估算与蒸散发反演[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车文瑞;北京城区绿地主要乔灌草年耗水量的估算[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一雷;谷洪彪;张佳佳;;再生水补水后永定河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8期
2 李璇;束龙仓;鲁程鹏;周中华;姜果;;济宁市用水结构分析及预测[J];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06期
3 程涛;徐宗学;宋苏林;;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兴隆示范区降雨径流模拟[J];水力发电学报;2017年06期
4 史佳良;王秀茹;李淑芳;李宁;;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5 张叶;刘兵;何新林;张少博;彭飞;;干旱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节水灌溉;2017年06期
6 张旭;王小军;刘永刚;尚熳廷;韩沂桦;;宁东煤炭基地水资源需求预测分析[J];地下水;2017年03期
7 张念强;李娜;甘泓;王静;;城市洪涝仿真模型地下排水计算方法的改进[J];水利学报;2017年05期
8 于泽兴;胡国华;陈肖;顾庆福;;浏阳河流域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分析[J];人民长江;2017年08期
9 梁忠民;胡义明;王军;李彬权;杨靖;;基于等可靠度法的变化环境下工程水文设计值估计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10 周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解析[J];水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应宾;新疆石河子市节水型公园绿地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美静;西北沙地深沟栽植葡萄根域耗水及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宇婧;天津市节水型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琳;北京市城市蒸散发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国玉;袁玉江;柳艳菊;任玉玉;王涛;任霄玉;;我国西北干燥区降水变化规律[J];干旱区研究;2016年01期
2 任国玉;王涛;郭军;郝志新;战云健;;海河流域近现代降水量变化若干特征[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年05期
3 LIU Run;LIU Shaw Chen;Ralph J.CICERONE;SHIU Chein-Jung;LI Jun;WANG Jingli;ZHANG Yuanhang;;Trend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5年08期
4 任国玉;任玉玉;战云健;孙秀宝;柳艳菊;陈峪;王涛;;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Ⅱ.现代变化趋势[J];水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5 张冬峰;高学杰;罗勇;夏军;GIORGI Filippo;;RegCM4.0对一个全球模式20世纪气候变化试验的中国区域降尺度:温室气体和自然变率的贡献[J];科学通报;2015年17期
6 任国玉;战云健;任玉玉;陈峪;王涛;柳艳菊;孙秀宝;;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7 江志红;沈雨辰;马婷婷;翟盘茂;方思达;;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Spectra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61-2006[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2014年06期
8 冯天梅;张鑫;;基于修正组合模型的包头市用水量预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郭艳君;丁一汇;;1958~2005年中国高空大气比湿变化[J];大气科学;2014年01期
10 战云健;任国玉;任玉玉;李娇;;1951~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敏;北京常用3种观赏乔木耗水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华;浅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和协调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03年18期
2 王洪涛;威岑豪森市的“21世纪”议程[J];城市开发;2004年02期
3 郝俊芳;城市特色的选择[J];建设科技;2004年22期
4 陈吉宁;城市水系统的综合管理:机遇与挑战[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3期
5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6 逄国伟;;城市特色的双向评价[J];建设科技;2010年15期
7 杨媚;邱灿红;;寻找城市的特色——城市发展与特色保护[J];中外建筑;2010年11期
8 阮志大;试论首都规划中一个应加考虑的新内容——城市防火规划问题[J];建筑学报;1984年08期
9 焦尔焦·哥吉;意大利的城市和区域情况[J];建筑学报;1989年02期
10 卢曦,王远成,吴文权;城市峡谷热容量的数值模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系统化模式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程文;;城市的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刘天宝;韩增林;;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曾舜;;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善;;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城市治理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8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龙小康;;对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孟克;;浅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思蕴;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必要载体[N];文汇报;2013年
2 卢光明;突出城市功能建设 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记者 张玉白;到2025年,,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N];哈密报(汉);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民;让更多的城市走进 创新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刘士祥;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记者施莺;统筹推进法治城市创建[N];南通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牛炳章;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N];甘肃法制报;2010年
8 梁艳霞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中山城市发展模式 打造“一生之城”[N];中山日报;2011年
9 高剑;加强社会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N];东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史鹏程;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N];太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Misilu Mia Nsokimieno Eric;系统化方法来重塑大城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案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安筱鹏;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4 张毓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索健;中外城市既有住宅可持续更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向峰;基于移动网络数据的用户行为与城市感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兴;城市区域协调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峗程;城市效应对上海地区夏季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鹏宇;城市洪涝一维二维耦合模型与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李维乐;城市人症候群城市人精神心理探讨的视觉叙述[D];清华大学;2015年
5 林路;杭州滨江区绿道专项规划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彭粲;基于城市形象的城市T型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高雅婧;新市民信息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影响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戴逸清;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道路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沈玉超;基于SWMM的海绵城市防洪排涝效果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关崇;辽宁忠旺集团企业研发园区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0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7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