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

发布时间:2018-10-19 11:47
【摘要】:整合ESDA和GWR模型,以徐州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5~2014年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1研究期内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程度不断增强,同期各县域间差异呈持续增大趋势;2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差异格局的多尺度性特征显著。城乡尺度上,呈现以地级市市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式区域格局;省际边界区域尺度上,呈现向鲁南皖北苏北豫东的区域格局演变趋势;3强响应县域主要向京沪铁路沿线地区集聚,城镇空间扩展轴线正在形成。弱响应县域在皖苏、豫皖边界地区集中,形成了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较低走廊;4 HH型县域主要集中于地级市市区及其周围地区,LL型县域在豫皖苏边界区域的黄河故道沿线地区集聚,表明南北差异正成为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关联性差异的主要表征;5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创新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的特征,且空间不均衡性显著。
[Abstract]:Based on the ESDA and GWR mode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response intensity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towns in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14, taking Xuzhou Metropolitan Circle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spatial response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spatial response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2)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response intensity difference pattern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were significant. On the scal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is a regional pattern with the center of prefecture-level city as the center and decreasing to the periphery; at the regional scale of the provincial boundary, The regional pattern evolves to the north and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to the east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third strong response county mainly concentrates along the Beijing-Shanghai railway and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xis is being formed. The weak response coun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border areas of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The spatial response intensity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is low, 4 the HH county are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refecture-level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LL county area is concentrated along the Yellow River old road in the border area of Henan, Anhui and Jiangsu provin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s becoming the main indication of the spatial response intensity differ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5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respons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town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level of open economy, And the spatial imbalance is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6;41671123;41671122)资助~~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建;欧洲小城镇空间的形态营造[J];中外建筑;2000年02期

2 李永洁,李建平,蔡穗虹;广东省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规划师;2002年10期

3 ;《城镇空间解析》出版[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2期

4 钟建;;河北将编制沿海城镇空间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06期

5 黄天其;黄瓴;;关于城镇空间文化振兴的规划思考[J];规划师;2009年02期

6 吴晴;;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及优化策略——以苏州沿江小城镇为例[J];城乡建设;2010年06期

7 李铭;郑文含;;区域交通与城镇空间协调规划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3年02期

8 周学红;把握后发优势 营造特色空间——浅析西部小城镇空间的特色内涵[J];小城镇建设;2003年08期

9 段智君,赵娜冬;超越建筑形式的传统城镇空间——保护和更新中的全球化和现代化问题浅探[J];小城镇建设;2003年08期

10 周新年,郭新尧;区划整合后产业空间与城镇协调发展策略——以佛山为例[J];规划师;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秀利;;快速交通引导下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耦合与响应: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多元支撑[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方飞;王洪伟;王冬明;;基于特殊生态区域的城镇空间和谐规划研究——以长春市东南部大黑山脉发展带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邹卓君;;复合型城镇空间发展研究——以湖南沅陵县官庄镇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秀利;;长三角核心区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重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顾巧泼;;大连小城镇空间发展的低碳策略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宋敏;游涛;;生态文明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城镇空间构想——以苏州高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8 李春辉;黄耀志;;生态安全视角下的水网小城镇空间格局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史纲;汝小芳;;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空间布局一体化研究——以吴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项志远;;多山地区城镇空间布局模式探析——“轴群式”在泰顺县域总体规划中的运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路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实现集群式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英姿;“源”文化影响下潮汕小城镇空间集约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志军;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升升;传统风水学对山水城镇空间形态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元;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国威;基于空间句法的小城镇空间网络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申洪浩;中东铁路干线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樊雪莹;基于多情景分析的高原山地城镇空间布局优化配置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蒋蕾莉;榆林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施天宁;城镇空间特色塑造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丁初敏;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9 时二鹏;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白钰;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1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81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