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表面粗糙度对超高层建筑风荷载与风振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20 20:47
【摘要】:为了研究表面粗糙度对高层建筑风荷载与风振响应的影响,选取粗糙条、砂纸两种改变模型表面粗糙度的方法,进行方形建筑刚性模型同步测压风洞试验,获得不同粗糙度工况下模型的表面风压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气动力系数、气动力功率谱和风振响应.研究表明:高层建筑的表面风荷载与粗糙条的间距、厚度有一定的关系,在突出系数小于0.4%时,影响不明显;砂纸可明显减小中间层迎风面的平均风压、侧风面和背风面的平均风压绝对值,以及脉动风压,但会增大顶部迎风面的平均风压和负压区的平均风压绝对值(影响率均在25%以内);表面粗糙度对顺风向气动力功率谱的影响较小,但会使横风向漩涡脱落的周期略降低(5%以内),涡激力减小.建筑物表面的局部突出在一定范围内可略减小建筑风荷载和风振响应,建筑物表面的粗糙化处理总体上有利于结构抗风.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wind load and wind vibration response of high-rise building, two methods of chang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model were selected, which were rough strip and sandpaper, and the wind tunnel test of square building rigid model was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The surface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under different roughness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nd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 aerodynamic power spectrum and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load on the surface of high-rise building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acing and thickness of the rough strip, and the influence is not obvious when the outburst coefficient is less than 0.4, and the sand paper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mean wind pressure of the windward surface of the intermediate layer. The mean absolute value of the mean wind pressure and pulsating wind pressure on the sidewind and leeward surfaces, However, the mean wind pressure on the top upwind surface and the average wind pressure absolute value in the negative pressure region will be increased (the influence rate is less than 25%),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downwind aerodynamic power spectrum. However, the period of wind vortex shedding will be reduced slightly (within 5%), and the vortex-induced force will be reduced. The local outburst of the building surface can slightly reduce the wind load and the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building within a certain range, and the roughening of the building surface is beneficial to the wind resistance of the structure in general.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南大学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524,2017JJ2318)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JJ4055)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14K104)~~
【分类号】:TU973.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存新,陈昒,薛松涛;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2 陈昒,薛松涛,王远功,秦岭;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3 米婷,罗永峰;六种网格形式的单层球面网壳的风振响应[J];空间结构;2003年01期

4 李燕;吴竞;管林波;缪盾;;网壳结构的风振响应频域分析法[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7期

5 刘若斐;;冷却塔风振响应的数值计算[J];浙江建筑;2013年03期

6 张悦;黄本才;汪丛军;;用于分析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软件平台[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9年04期

7 禹慧;马人乐;何敏娟;;复杂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研究[J];力学季刊;2008年03期

8 石启印,张磊,李爱群;首都机场新塔台风振响应的研究与探讨[J];建筑结构;2005年06期

9 程晓;王世村;;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等效静力法研究[J];浙江建筑;2007年12期

10 周耿;;浅谈如何运用等效静力法分析高耸结构的风振响应[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辉;姜海鹏;;张力膜结构非线性风振响应浅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叶财景;吴瑾;;大跨平屋盖结构风振响应计算与参数分析[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邹良浩;梁枢果;顾明;;高层建筑气弹模型耦合风振响应风洞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叶财景;吴瑾;;大跨平屋盖结构风振响应计算与参数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毛贵牛;韩小雷;陈学伟;;高层建筑结构风振响应计算方法初步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政清;牛华伟;华旭刚;;高压输电塔结构风振响应与振动控制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张建胜;武岳;沈世钊;;不同脉动风相干函数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李先婷;刘庆宽;马文勇;;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法[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9 梁枢果;;可调液体—质量阻尼器对高层建筑侧移—扭转风振响应的控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符龙彪;钱基宏;;大跨度空间结构风振响应应用计算分析[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鸣;中国超高层建筑走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曾雅亓 欣欣 杨凯;广州不宜再建超高层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汤璇;超高层建筑宜少不宜多[N];广东建设报;2007年

4 吴琼;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张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N];建筑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凡;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7 记者 赛豫龙;厦门步入“超高层时代”?[N];厦门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任佳;科技托起超高层建筑[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曾佑蕊;“天空之战”忧虑:超高层建筑需理性对待[N];中华建筑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铭辉;首届中国超高层建筑高峰论坛在沪举行[N];建筑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正直;特高压输电塔风振响应及等效风荷载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玉学;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关键性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吴太成;大跨屋面风荷载及其风振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胡宁;索杆膜空间结构协同分析理论及风振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郭勇;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及振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陆锋;大跨度平屋面结构的风振响应和风振系数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裴永忠;大跨度机库屋盖结构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邓挺;500m以上量级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魏奇科;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1[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李小康;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汕头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诗洋;超高层框筒混合结构施工过程分析与风振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阳小泉;开敞式叶片形空间网格结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实测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李传高;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风振响应及近似风振作用取值[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马晓爽;巨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结构的风振响应[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叶财景;大跨度平屋盖结构风振响应计算与参数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楼昕;考虑流固耦合风振响应的膜结构抗风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徐安;用简化的瞬态测压方法研究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及等效荷载[D];汕头大学;2003年

8 骆鸿林;粘滞和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的随机风振响应与等效静态风荷载取值[D];广西工学院;2011年

9 杨毅;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与气动阻尼[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先婷;大跨度空间结构风振响应及等效静力风荷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8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8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