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湘桂边境地区苗族与侗族居住文化互动与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3 21:05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与侗族一直是相互扶持的两个民族。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两个民族先后历经了"郡县制"、"羁縻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由历代中央王朝推行的少数民族治理措施,从而引起了在不同文化形态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形成、整合、变迁,逐步形成了自身固有的文化特点。本文研究对象是湘桂边境地区的苗族与侗族,通过控制环境变量的方法,选取处于相似地理环境下的村寨来研究两个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居住文化的碰撞,相互之间影响和各自民族本身的特点。文中引入了"长时段"的理念,将两个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作为本论文研究居住文化互动与变迁的时间段依据,分形成时期、成熟时期、互动变迁时期这三个时期来研究苗族与侗族的聚落和民居。这三个时段中的每一个时期,苗族和侗族的整体意识形态均处于相同的状态,这就使苗族和侗族居住文化的对比有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介绍背景和苗族与侗族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工作的准备、两个民族的基本状况及民族发展时期的划定。第二部分(第三章)从村寨形态的层面来介绍苗寨与侗寨的聚落互动与变迁,分别从聚落形态、聚落结构与规模尺度等方面来阐述苗寨与侗寨在不同时期的异同点。第三部分(第四章)从建筑单体层面来介绍苗居与侗居互动与变迁,阐述不同时期苗居与侗居的平面功能、材料构造以及各民族公共建筑的变迁,从而得出不同时期苗居与侗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部分(第五章)为总结性对比,分别从村寨与民居的角度进行对苗族与侗族居住文化的变迁进行梳理,总结出两个民族居住文化互动变迁的发展规律。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Miao and Dong have always supported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two ethnic groups have successively gone through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the Jimi system, the Tusi system, the reform of the land and the flow of land, and so on, which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central dynastie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change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inh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iao nationality and Dong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area of Hunan and Guangxi.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 the village in the simila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selected to study the collision of residential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itie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nation itsel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ng period", tak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two nationalities a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and changes of residenti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and divides them into forming periods and mature periods. These three periods of interactive change study the settlement and residence of Miao and Dong ethnic groups. In each of these three periods, the whole ideology of Miao and Dong is in the same state, which makes the contrast between Miao and Dong have a clear logical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hapter one and two)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y.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research work,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two nationalitie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the perio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interaction and changes between Miao village and Dong village from the aspect of village form, and expound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iao village and Dong village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ttlement form,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scale. The third part (chapter four) introduces the interaction and changes between Miao and Dong residents from the building monomer level, expounds the plane function, materi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public building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u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ao population and Dong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was obtained. The fourth part (chapter five) is the summative contrast, respectively from the village and the folk residence angle carries on the comb to the Miao nationality and the Dong nationality residential culture vicissitude, summarizes the two nationalities living culture interaction vicissitude development rul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92.25;TU-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晓红;;湘西通道侗族建筑“三宝”解析[J];大众文艺;2012年21期

2 唐国安;;风雨桥建筑与侗族传统文化初探[J];华中建筑;1990年02期

3 张京;龙岳林;;论新晃侗族自治县城市侗族文化特色设计[J];湖南农机;2014年01期

4 杨孝斌;罗永超;张和平;肖绍菊;肖玲;;侗族建筑中的数学元素[J];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 郑阳;谭湘琳;;以湖南侗族民族形象为例的玩偶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3年20期

6 罗德启;侗寨特征及侗居空间形态影响因素[J];建筑学报;1993年04期

7 蒋卫平;;湘西通道县侗族^缬昵诺淖笆我帐跤胛幕卣鱗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4期

8 吴正光;侗族建筑赏析[J];中外文化交流;1996年06期

9 包崇美;易图通;陈思;刘兆才;;易图通天下 四海民族情——湖南侗族文化探访之旅[J];世界汽车;2012年04期

10 ;鼓楼——侗族建筑文化的代表[J];中国民族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勤;;从“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传统文化特质及其变迁——以黎平黄岗侗寨为个案[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传统VS.农村现代化——以贵州侗族的文化观光与经济发展为例[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兴文邋本报记者 罗梅;侗族文化品牌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日报;2008年

2 吴兴文 张中俞;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在黎平县成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吴兴文;黎平倾力打造“国际性侗族风情旅游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吴兴文;侗族文化品牌保护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民族报;2008年

5 三江县委宣传部 杨顺丰;增强侗族文化的三种能力[N];柳州日报;2008年

6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潘琦;《中国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报;2010年

10 李屹;黎平县为侗族文化品牌维权[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彩清;婚姻、家庭、生育与妇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林华;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石世婷;贵州侗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7 蒙佳;月地下的族群叙事与家园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8 夏文冰;都柳江流域侗族私奔婚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9 蒋筝筝;论侗族牛腿琴的特点及其民俗学特征[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建花;贵州省黎平肇兴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90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90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