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间位移利用率法修正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antilever wall viscous damper (the ratio of the damper displacement to the floor displacemen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at is, the floor displacement, the rotation of Liang Zhu node.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damper caused by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antilever wall it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utilization ratio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damper and the ratio of Liang Zhu stiffness to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ubstructure is derived, and the modified function related to these two parameters is used to consider the more complicated dynamic stiffness problem of the damper in the simulation. A pract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is less than 1 when the damper is pulled aside and more than 1 when placed in the center. The closer the arrangement is to the greater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span and the middle layer of the beam;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Liang Zhu stiffness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ubstructur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increases when the damper is pulled aside, and decreases when the damper is placed in the center, that is, it is more close to 1; The greater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the smaller the additional damping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same desired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 which reflects better economy. Finally, the correct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sign method are fully verified by an engineering example.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168024)
【分类号】: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相军;张洵安;刘新爱;谷文成;;附加阻尼对巨—子型有控结构的振动控制特性分析[J];机械强度;2009年04期
2 张立伟;张照福;;巨型梁对结构层间位移影响[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05期
3 胡美琪;京城大厦幕墙层间位移追从性能验证[J];工业建筑;1989年09期
4 韦承基,刘经伟,戚震华,方永明;高层建筑层间位移控制的建议[J];工程抗震;1994年02期
5 黄慎江,方高倪,吴运传;高层建筑层间位移控制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坤;史庆轩;郭智峰;厉英强;王南;;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受力层间位移计算及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7 唐柏鉴;阮含婷;;附加阻尼装置的悬挂式巨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模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速;官妮;;解决框架结构层间位移问题的几个思路[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9 邓明科;梁兴文;王庆霖;蔡东艳;;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计算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10 李春和,刘雁,刘群;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层间位移[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举;温增平;胡聿贤;;考虑重力P-△效应影响的层间位移谱计算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2 唐柏鉴;阮含婷;刘兴业;;巨型钢桁架悬挂体系附加阻尼装置的减振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金勇;;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张建宇;王曙光;;消能减震钢筋砼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选生;贾传胜;杜修力;;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臧登科;贺丽丽;颜志淼;;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8 韩家军;佟建国;;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应用的优越性[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阎兴华;;复合摩擦消能减震结构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赵光伟;裴星洙;李鹏;刘正伟;;消能减震结构的损伤集中分布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陈飞燕;我省首个减震加固技术研发中心揭牌[N];四川日报;2011年
2 钱程 张宏彪;某不规则多层住宅计算模型的技术处理[N];建筑时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严斌;加个支撑 受损大楼变8度设防[N];成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翁大根;消能减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丹;中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底部剪力法的比较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林伟松;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剪力墙结构无害层间位移分析[D];华侨大学;2013年
3 廖俊君;桁架转换层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彪;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消能减震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崔芳芮;钢筋混凝土斜撑框架结构消能减震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6 康谨之;高层建筑消能减震结构抗超大震性能分析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秦志勇;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对比计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罗莹;基于能量平衡的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9 宋前恩;钢筋混凝土消能减震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冯立力;基于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结构减震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25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2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