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严寒B区被动式低能耗多层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8 17:37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也大大的增加了,资源匮乏问题也突显出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实施居住建筑节能75%的节能标准。虽然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但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仍然需持续深入。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因其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卓越的节能效果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被动式低能耗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技术,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在试点工程上,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首先本文研究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特点,介绍了被动式建筑的相关概念和指标要求。分析了影响被动式建筑年供暖需求量的因素:其次根据严寒B区的气候特点,参考德国的被动式建筑标准与我国住建部文件《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确定严寒B区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围护结构保温体系的优化设计、无热桥构造设计;最后将被动式低能耗节能技术应用在试点工程中,将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化、本地化。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建筑能耗,验证试点工程是否满足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要求并探讨了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前景与社会效益。受到试点工程的建设速度制约,对于试点工程的能耗分析还处于模拟阶段,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对试点工程进行更全面、更可靠的测试,掌握建筑能耗情况的真实可靠数据,进一步的优化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相信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必将有飞跃式的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has been improv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has increased greatly, and the problem of resource scarcity has also been highlighted. The work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ed late, but developed rapidly. At present,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already implemented the energy saving standard of 75%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Although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nearly 30 years,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level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n our country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still needs to be deepened. Passive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or its advanced idea, superb technology and excellent energy-saving effe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multi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the pilot proje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Firstl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specifications of passive building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nnual heating demand of passive buildings are analyz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B area, Referring to the passive building standard of Germany and the document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of China <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assive Ultra-low Energy consumption Green Building (try out) > to determine the control index of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Cold B area, The optimal design of the insulation system of the enclosure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heat-free bridge are carried out. Finally, the passive low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the pilot project, and the passiv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s localized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y software simulation, the paper verifies whether the pilot projec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probes into the prospect and social benefits of passiv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Restricted by the construction speed of the pilot projec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the pilot project is still in the simulation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tests on the pilot projec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to grasp the real and reliable data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uilding.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passive low-energy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assiv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will be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will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241.91;TU1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将于2007年举行[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6期

2 ;山东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06期

3 王昭俊;;第4届居住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召开[J];暖通空调;2007年02期

4 杨春路;邸玮;张敏;;西安市五六十年代居住建筑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4期

5 冯粤;李凯;;居住建筑传统借鉴[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6 何雨维;何斌;;浅谈成都市优秀近代居住建筑的保护[J];建筑与文化;2013年07期

7 赵喜伦;;试论村镇居住建筑的形式与风格[J];华中建筑;1988年01期

8 胡仁禄;;美国老年居住建筑发展概况[J];住宅科技;1990年10期

9 郑辟通;;德国居住建筑环境与技术[J];新建筑;1993年03期

10 ;居住建筑[J];世界建筑导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玮;龙惟定;刘仲英;;上海未来居住建筑能耗预测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极悦;胡承恩;;歙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阁)”调查简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3 闫祯;李飞;徐礼来;崔胜辉;;城市居住建筑碳足迹与节能潜力分析——以厦门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4 李海承;李玉云;田英;陈桂营;;武汉市居住建筑节能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5 李宁;;小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冷供热[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6 曹新彦;王华伟;;“绿色居住建筑体系”的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邱童;徐强;杨建荣;王博;;上海居住建筑能耗水平研究[A];绿色设计 创新 实践——第5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3年

8 谭良斌;刘加平;;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的能源与环境[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9 臧建彬;钱一宁;金甜甜;;基于居民用电总量的上海居住建筑夏季空调能耗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莉;陈朝;李锋;;执行“节能50%标准”与“节能65%标准”居住建筑供暖能耗比较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银川居住建筑披“保温外衣”[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边文;沈阳居住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辜清明;《居住建筑能效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8年

4 司林;唐山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海明 实习生 彭岑昕 戴竺芯;80米以上居住建筑要建整层架空绿化层[N];南宁日报;2013年

6 记者 王龙飞;2015年末,我省城镇新建建筑20%要变“绿”[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马朝丽;对居住建筑全部进行节能改造[N];河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云佳;老年居住建筑需重视设计科学性[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9 记者 吴文杰 通讯员 曹琳;湖北省新建居住建筑接受节能“体检”[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江;我市明确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间距[N];南昌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蒲清平;城市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建辉;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周围空气污染物扩散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桑国臣;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Masoud Taheri Shahraein;伊朗居住建筑新型东西外墙构造节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妍;西北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浩;广州地区东西向居住建筑固定百叶外遮阳节能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铮;青海同仁河谷地区传统聚落与居住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廉超;西安当代居住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园;长春市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居住建筑空间布局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年

6 阮丹;间歇局部懫暖的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高源;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毛松平;基于武汉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评价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9 张潇月;河南现代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和转型[D];郑州大学;2016年

10 孟丹;居住建筑室内外PM2.5及其重金属元素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4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94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0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