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附加减震钢框架的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0 20:00
【摘要】:为提高既有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在不显著增加既有结构构件受力的同时,在混凝土框架外部增设钢框架并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设计并制作1榀纯混凝土框架和2榀设置附加减震钢框架的混凝土框架,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开裂和破坏状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等效阻尼比以及钢筋混凝土梁、附加钢框架的应变发展等。试验结果表明:增设附加减震框架后,结构破坏机制更加合理,屈曲约束支撑耗能性能稳定,加固后结构的滞回曲线饱满;采用外部附加钢框架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可提高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剪承载能力至3倍以上,既有结构、外部附加钢框架和屈曲约束支撑可协同工作,在设防目标下可避免混凝土柱发生压剪脆性破坏;最后对附加减震框架改进连接构造设计提出了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existing concrete frame, the steel frame and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are added outside the concrete frame while the force of the existing structural member i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 pure concrete frame and two concrete frames with additional shock absorber steel frame we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 cracking and failure state,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and stiffness degradation of the frame were studied by low-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 Equivalent damping ratio and strain develop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and additional steel fram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e is more reasonabl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is stable and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strengthened structure is full.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engthened by external additional steel frame can increase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existing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o more than 3 times, and the external additional steel frame and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ing can work together. The compression and shear brittle failure of concrete columns can be avoided under the fortification targe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additional shock absorber fram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类号】:TU352.11;TU375.4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沛;董佩伟;赵昕;;施工过程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黄慎江;王凤云;;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张琳;李晶;张德龙;程华群;;带转换层超高层住宅结构抗震性能设计[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岱新;朱本全;王凤来;安成虎;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伍云天;代崇民;;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评价体系与方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和萍;;拱式转换层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顾云磊;钱江;;复杂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闵珍;孙伟民;郭樟根;綦佳杰;;钢筋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检保;SRC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非线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王徽;体型收进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基于改进pushover方法的BRB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损伤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冬梅;不同冗余度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3 金越;竖向布置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晓真;不规则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赵彦波;双肢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滕超;基于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不同地基条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靳雨欣;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析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8 罗中皓;隔层楼盖不确定性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9 谭心怡;采用Y形梁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叶浩;超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非线性抗震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0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0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