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水患压力下的传统岭南水乡聚落形态解析——以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四村为例

发布时间:2019-01-12 14:08
【摘要】:通过对桑园围的水患及其治理的梳理,解析在这种治理中所形成的自治机制对传统水乡聚落的影响,从而得出以桑园围为代表的传统水乡聚落中,以宗族为基础的乡村自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态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制,水患压力下的宗族生存与发展是促成乡村自治的首要因素,而乡村自治机制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水患的治理,同时也导致了具有岭南传统特色的水乡聚落形态的相似演变。桑园围内的松塘、村头、简村、烟桥四个村落所具有的不同形态特征正是在演变中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和宗族繁衍的结果。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flood hazard of mulberry garden enclosure and its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utonomous mechanism formed in this kind of governance on the traditional water village settleme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mulberry garden enclosur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water village settlement. The rural autonomy based on clan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orm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under the pressure of flood is the primary factor to promote the rural aut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 autonomy mechanism further promoted the management of flood, and also led to the similar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form of water village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ngtang, Chuantou, Jian Village and Yanqiao villages in Sangyuan Wai are the result of adapting to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lan reproduction in the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9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ZH019)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富政;大雅和顺──来自一个古典聚落的报告(续)[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2 王绚;黄为隽;;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J];新建筑;2007年02期

3 季富政;;巴蜀聚落民俗探微[J];南方建筑;2008年05期

4 谭刚毅;;篇首语[J];新建筑;2010年05期

5 魏羽力;许昊;;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年08期

6 孙静;孙长城;;徽州聚落的人文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夏莉莉;;地、宅演变及聚落形态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倩;;云南诺邓山地聚落空间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1年07期

9 林志森;;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以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为例[J];新建筑;2011年05期

10 浦欣成;王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昀;为什么关注聚落?[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记者 程思远;王昀:聚落的多样性正是世界的多样性[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史前古城与中心聚落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关于判定聚落面积、等级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湖州发现大型马桥文化聚落[N];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庚;追寻历史 探源真相[N];临汾日报;2011年

10 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阳;豫南地域文化背景下信阳传统村镇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无瑕;基于“产住共生”的文化创意聚落混合功能空间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廖诗帅;成都平原农村生产方式与聚落形态耦合关系中的关联参数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沈莹颖;传统聚落空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曹洋;山东南部东周陶器分期及聚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范健泉;秘鲁维鲁河谷聚落形态研究评述[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柳;民间信仰与乡村民居的聚落形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康;地域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生存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7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07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