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地下空间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11 17:16
【摘要】: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工程为背景,研究和分析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利用MIDAS/GTS大型有限元程序建立三维动力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获得了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响应,分析了结构的层间位移差、层间位移角和结构静动力力学特性。基于场地条件下的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在设防地震下顶底板处层间位移差最大值为12.00mm,位移角最大值为1/20831/550;在罕遇地震下顶底板处层间位移差最大值为21.82mm,位移角最大值为1/11451/250,总体上满足结构变形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除了静力计算工况,应综合考虑抗震工况,开展三维动力时程分析,以便全面掌握其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结构顶板、侧墙和底板等某些部位的内力值较静力计算工况大;大型地下空间主体结构开口处为薄弱环节,应在设计中进行相关加固措施考虑。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larg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 project of urban rail transit,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larg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protection and rare earthquake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large-scale finite element program MIDAS/GTS. The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layers an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te,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difference between floors is 12.00mm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angle is 1 ~ 20831 ~ 550 at the roof and floor under earthquake protection.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difference between layers is 21.82 mm,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angle is 1? 11451? 250, which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s a who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static calculation conditions, seismic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maste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es in an all-round way.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the internal force value of some parts such as roof, side wall and floor is bigger than that of static calculation, and the opening of the main structure of large underground space is weak link, so the relevant reinforc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作者单位】: 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新星计划(Z161100004916054)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科技创新计划(2015-18)
【分类号】:TU352.11;TU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A.H.Monnikhof,马积新,丁济新;荷兰利用地下空间前途的可行性研究[J];地下空间;2000年03期

2 王保勇,侯学渊,束昱;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J];地下空间;2000年04期

3 路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下空间[J];铁道建筑;2001年05期

4 周占学,和迎新,贾连忠;地下空间的发展及利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初建华;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S1期

6 ;地下空间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7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8 章崇任;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建设科技;2004年07期

9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二)[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10 Monique LABBE;巴黎地下空间计划——重点发展复合式基础设施的远大前景[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国;;地下空间项目编制技术策略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敏刚;张旭;;利用地下空间通风对空气降温的数值模拟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侯学刚;王超;孙晓洪;;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模式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漆长德;;论地下空间的权限和管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黄龙元;冯贵申;温彦良;;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孝娟;顾新;张建荣;;实现地下空间从“点”到“网”的转变——以深圳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刘全海;过显中;;常州市地下空间数字化测绘与建库[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地下空间工程防水与渗漏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4、5期(总第130期)[C];2012年

9 赵_g;;天津西站地下空间产权划分方案研究[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钱七虎;陈晓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安丰;地下空间:城市建设新资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同济大学教授 束昱;我国亟待建立地下空间管理机制[N];建筑时报;2007年

3 记者 李荣;地下空间安全相关立法欠缺[N];法制日报;2008年

4 江苏省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于志勇 黄勇 唐玉林;对地下空间土地供应与登记的探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记者 江致礼;地下空间将成开发新亮点[N];首都建设报;2009年

6 ;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N];解放日报;2009年

7 广东建设报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胡X 慧;为地下空间确权奠定基础[N];广东建设报;2010年

8 记者 李丹丹;昆明“地下城市”有模有样[N];昆明日报;2010年

9 宋婧;市领导会见香港客商 探讨利用地下空间[N];常州日报;2011年

10 周烨 记者 樊金钢;公共地下空间禁设托儿所养老院[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静莉;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郑怀德;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星;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敏;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王龙;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王永良;西安明城区内钟楼地区地下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莎莎;上海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及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维;上海市地下空间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莲;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德轩;沈阳市地下空间政策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展炜;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田育民;空间异质性对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56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56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