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2不同纤维掺量试件的破坏形态坏,且加入纤维重合;而在SFRBC3~SFRBC5试件中,由于纤维掺量的增加,有效抑制了裂缝的发展,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试件没有立即破坏,荷载由峰值处逐的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具有稳定、平1—SFRBC1;2—SFRBC2;3—SFRBC3;4—SFRBC4;5—SFRBC5.图3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缓的下降段,曲线比较饱和,具有一定的残余强度,说明钢纤维的加入有效增加混凝土后期的韧性及延性.表1为每组棱柱体应力-应变曲线上的特征点参数的试验平均值.表中:Fp为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峰值荷载;σ0.2为残余应力;ε0.85为极表1棱柱体应力-应度曲线特征点参数的试验平均值编号Fp/kNσp/MPaσ0.2/MPaεp/10-3ε0.85/10-3E0/GPaEm/MPaSFRBC1393.817.503.502.714.0610.8036481SFRBC2456.720.304.062.934.5411.6957000SFRBC3413.918.413.683.524.599.0565306SFRBC4400.517.813.562.916.2012.4396138SFRBC5459.120.364.083.506.2112.6675828限应变;Em为割线模量.3模型及参数探讨与验证3.1损伤修正系数确定及分布参数对本构关系影响为合理确定SFRBC的损伤修正系数β以反映其破坏残余强度,以SFRBC3为例,当β分别为1.00,0.9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1—m=1.36;2—m-1.86;3—m=2.36;4—m=2.86;5—m=3.36.图5不同m值下的统计损伤应力-应变曲线1—S0=22.27;2—S0=27.27;3—S0=32.27;4—S0=37.27;5—S0=42.27.图6不同S0值下的统计损伤应力-应变曲线a.m的取值对曲线的线性上升段影响不大;当应力达到某一值时,随着m的增大,SFRBC的峰值应力与应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残余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当应力达到峰值应力后,曲线斜率随着m值的增大而增大,即材料的脆性逐步增强.m主要反映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材料内部微元强度的分布集中程度以及材料的脆性程度.b.S0的取值对曲线的线性上升段影响不大;当应力增大到某一值时,曲线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材料的峰值应力、应变以及残余应力随着S0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因此,S0主要反映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宏观统计平均强度的大小,又因应力-应变全曲线在峰值应力后近似呈平行排列,故S0的取值不影响曲线峰后的弱化模量.3.2纤维因子λ对m和S0的影响为建立考虑不同纤维掺量的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统计损伤本构关系,引入考虑纤维掺量的纤维因子λ来描述钢纤维掺量对再生砖混凝土统计损伤的影响.纤维因子λ的计算式为[15]λ=ηVfl/d,式中:η为纤维黏结系数,,与纤维的几何特性有关,波纹型钢纤维的η取为1.2;Vf为纤维体积分数;l和d分别为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8446;51378416)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13089)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高路彬,程庆国;一种新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1989年02期
3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4 余天庆,李兆霞;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方法新进展[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5 王哲,樊承谋;基于反耗散概念的单轴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赖远明;李双洋;高志华;常小晓;;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8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9 郑永来,夏颂佑;岩石粘弹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10 赵纪生,陶夏新;多孔介质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常岩军;矫桂琼;王波;陶永强;王翔;;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俊;二维C/SiC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鹏;基于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丽伟;大骨料混凝土率型内时损伤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杨磊;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7 郗武;混凝土单轴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尹相振;混凝土动态破坏过程的细观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杨文东;坝基软弱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513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