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泵复合供能系统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芎腿鄩煨阅芙鈉辛耸笛?研究。本研究将太阳能PV/T集热器与多功能热泵相结合,通过开启不同阀门来实现多种运行模式,,满足人们对采暖与生活热水的需求。实验采用赵耀华等[23-27]发明的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PV/T集热器,其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光电效率和光热效率,而且工艺简单,是目前为止唯一可商业化的光伏光热组件。本研究在以往实验研究基础上[28-30],对太阳能-热泵复合供能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1实验介绍1.1系统构成太阳能-热泵复合供能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循环系统、热泵系统及末端系统3部分组成,如图1所图1太阳能-热泵复合供能系统示意图Fig.1Diagramofsolar-heatpumpcombinedenergysystem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第5期王岗等:太阳能-热泵复合供能系统·2135·δx2,δx3,…,δxn,根据误差传递公式可计算各个变量的不确定度,文中主要针对集热效率、发电效率、换热量及COP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其相对不确定度结果见表2。12(,,,)nyfxxx(7)2221212δδδδnnyyyyxxxxxx(8)则y的相对不确定度为δy/y。3数据处理3.1单空气源热泵制热运行模式(工况1)图2为室内外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运行期间,室外温度最低为2.6℃,最高为2.7℃,平均温度为0.6℃。初始运行时,由于室内计算机等发热设备及房间保温效果等多因素影响使室内初始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其值为5.1℃,室内温度随热泵运行至中午12:00之后达到15℃以上直至运行结束,最大可达17.6℃,基本能满足供暖需求。图2室内外温度随时间变化Fig.2Outdoorandindoortemperaturechangewithtime图3为制热量与热泵COP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趋势。初始运行时,制热量与热泵COP均有升高的趋势,而后趋于平缓。运行期间,热泵制热量在0.99~1.58kW范围内变化,平均制热量为1.44kW;热泵图3制热量与COP随运行时间变化Fig.3HeatcapacityandCOPchangewithtimeCOP最小值为1.83,最大值为2.73。结合室外温度可知,平均环境温度为0.6℃的情况下,空气源热泵COP在整个运行期间的平均值为2.26,说明热泵设计较为合理,性能较可靠。3.2PV/T与水源热泵联合制热运行模式(工况2)图4为太阳辐照度及室内外温度随运行时间变化情况,运行期间太阳辐照度变化范围为194~753W·m2,平均辐照度为594W·m2;室外温度最低为1℃,最高为6℃,均值为3.6℃;室内温度变图4辐照度及室内外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Fig.4Solarirradianceandoutdoorandindoortemper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
【基金】: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文涛;;桑普“云集热”太阳能系统新理念[J];建设科技;2010年22期
2 本刊编辑部;;让太阳能系统“全天候运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2期
3 赵鹏飞;;建筑太阳能系统的材料及构建形式选择[J];硅谷;2013年04期
4 钱思洁;关于太阳能系统的设计[J];安徽建筑;1998年05期
5 许建华;蔡滨;王启春;修大鹏;曹树梁;;使建筑增值的陶瓷太阳能房顶[J];砖瓦;2014年04期
6 许建华;王启春;修大鹏;赵之彬;孙启正;曹树梁;;使建筑增值的陶瓷太阳能房顶[J];江苏建材;2014年02期
7 杨昭宇,林娃;建筑太阳能系统的材料及构件形式选择[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5期
8 吴亮;邓敬莲;陈康;杨萍;;可持续经营的多功能太阳能浴站[J];建筑;2010年01期
9 张重继;刘继广;王海洋;;家庭智能太阳能系统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33期
10 汪国庆;王英;徐克平;洪映林;范杞山;;闭式太阳能系统应用于独立单元的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马志刚;杜全成;;生态能源有效改善“大学城”生活环境效用——郑州大学城(北)生活园区太阳能系统应用[A];全国住宅工程太阳能热水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袁莹;王国栋;王子文;;太阳能+建筑——建筑师的梦想[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春梅;王曦;李德坚;徐全勇;吴锦发;;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及测试[A];全国住宅工程太阳能热水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晓梅;张昕宇;邹瑜;郑瑞澄;张辉;;太阳能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运行方式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何涛;郑瑞澄;;浅谈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6 冯晓梅;张昕宇;邹瑜;郑瑞澄;;太阳能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方式的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高明元;;南昌大学太阳能游泳馆设计案例及节能效益分析[A];2011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松才;期待“3.0时代”:太阳能何时纳入建筑部品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蒙华;“用太阳能取暖,既干净又省事”[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陈韦;赵云:太阳能运用值得推广[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荣慧;沐浴金色太阳 利用阳光能源[N];中国建材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马琳;力诺瑞特破解高层住宅太阳能一体化难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6 记者 牟兰;太阳能系统入住新民居[N];建筑时报;2007年
7 郑直;邢台:建设单位安装太阳能系统可获补贴[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张璐;“云集热”诞生,建筑节能迎来新局面[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马琳;北京保障房将引入太阳能系统[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10 记者 黎晓艳邋实习生 胡笳;太阳能系统与楼体同节拍[N];黄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洁;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娜;太阳能系统与医疗建筑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王帅;西北地区太阳能与热泵耦合的土壤跨季热响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迎迎;太阳能—空气源复合热泵机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军;新疆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6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