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14:02

  本文关键词: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城市化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人们相应采取了一些缓解城市问题的方法,其中城市游憩绿道由于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人文因素等方面所提供的积极作用,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备受青睐。在全国各地开始兴起的建设城市游憩绿道的活动中,同时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和需要重视的问题。依据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本文试图将绿道空间的设计与人对空间的诉求结合起来,分析不同类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通过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讨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本文重点对苏州环古城河绿道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构建交往空间的诸多影响因素,同时阐述了城市游憩型绿道的设计方法和发展模式。综合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最后提出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发展和评价策略,以期为更好的建设绿道提供参考和引导。
【关键词】:城市绿道 游憩 交往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第一章 城市绿道及相关概念17-24
  • 1.1 绿道的概念17-20
  • 1.1.1 城市游憩型绿道功能17-19
  • 1.1.2 城市游憩型绿道类型19-20
  • 1.2 交往空间的概念20-21
  • 1.3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21-24
  • 1.3.1 不同体验的绿道交往模式21-22
  • 1.3.2 不同级别绿道交往空间模式22-24
  • 第二章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基础24-35
  • 2.1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的意义24-25
  • 2.1.1 丰富城市功能24
  • 2.1.2 缓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的诸多矛盾24-25
  • 2.1.3 促成健康城市发展模式,满足人的需要25
  • 2.2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影响因素25-30
  • 2.2.1 使用人群需求分析25-26
  • 2.2.2 使用人群类型分析26-27
  • 2.2.3 行为心理与环境设计27-28
  • 2.2.4 刺激定律28-29
  • 2.2.5 政策导向与规划现状29-30
  • 2.3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要素30-32
  • 2.4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法则32-35
  • 第三章 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35-42
  • 3.1 生态基础设施型绿道——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35-37
  • 3.2 城市滨水型绿道——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绿道37-38
  • 3.3 慢行交通系统型绿道——郑州中原西路绿道38-40
  • 3.4 公园连道型绿道——新加坡环岛绿道40-42
  • 第四章 苏州环古城河游憩绿道规划设计微探42-57
  • 4.1 规划背景和建设原则42-44
  • 4.1.1 规划背景42-43
  • 4.1.2 建设原则43-44
  • 4.2 苏州环古城河规划的意义44-47
  • 4.2.1 提升苏州游憩活动的品质44
  • 4.2.2 打造新时期苏州水乡印象44-45
  • 4.2.3 完善保护苏州文化遗产体系45-46
  • 4.2.4 促进苏州交通、经济、城市建设健康发展46
  • 4.2.5 增强城市人的归属感46-47
  • 4.3 规划布局与景观系统构建47-52
  • 4.3.1 规划布局47-48
  • 4.3.2 景观系统构建48-52
  • 4.4 场地调研52-57
  • 4.4.1 资源与偏好52-53
  • 4.4.2 空间与活动53-54
  • 4.4.3 形式与体验54-57
  • 第五章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方法57-66
  • 5.1 形态法57-58
  • 5.1.1 平面形态法57-58
  • 5.1.2 空间形态法58
  • 5.2 隐性元素分析法58-59
  • 5.2.1 文化重建法58-59
  • 5.2.2 场地特色提取法59
  • 5.3 景观叙事法59-62
  • 5.3.1 命名61
  • 5.3.2 排列61
  • 5.3.3 聚焦61-62
  • 5.4 感官体验设计法62-64
  • 5.5 艺术形式综合法64-66
  • 第六章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发展与评价策略66-72
  • 6.1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发展策略66-69
  • 6.1.1“点”、“线”、“面”结合发展模式66-67
  • 6.1.2 绿道建设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发展策略67-69
  • 6.1.3 绿道建设与风道作用结合的发展策略69
  • 6.2 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评价策略69-72
  • 6.2.1 可达性评价69-70
  • 6.2.2 环境美学评价70-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7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77-78
  • 附录78-80
  • 致谢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韬;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8年06期

2 倪明;李朝霞;;浅议学校交往空间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0年14期

3 陶锋;包伊玲;;传统交往空间构建浅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刘薏;;浅谈大学校园中交往空间的塑造——以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5 周博;范悦;陆伟;李铁丽;王洪羿;李乐茹;;中日机构式养老院交往空间形态比较探讨[J];建筑学报;2011年S2期

6 程立诺;;农村新旧交往空间对比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05期

7 袁明霞;;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J];山西建筑;2012年20期

8 赵立志;洪再生;严红红;刘彦君;李宇;;关于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1期

9 李文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调查与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马素明 ,蔡波;社区交往空间的创造[J];室内设计;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慧;钱才云;;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创造[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尚立;;跋[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高巍;刘锐;;浅议住宅中的交往空间[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4 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叶云;彭阳陵;;鄂东南自然村落交往空间调查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静华;交往空间营造“健康”氛围[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2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谢浩;建立交往空间 改善邻里关系[N];中华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胡晨;健康住宅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彬彬;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4 郑亦乔;热带住区的老年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方迪;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超;视障学校的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章梦然;城市商业综合体交往空间景观环境营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赵慧;基于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王涛;高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优化设计策略[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张茜;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交往空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游憩型绿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