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混凝土结构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4 09:00
【摘要】: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更大的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作用,从而改变结构的p-Δ效应。首先,利用537组近断层地震动,统计分析了近断层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和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考察了近断层地震动的特性。其次,分别对近断层脉冲地震动、近断层非脉冲地震动和远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p-Δ效应的影响规律。最后,同时输入竖向和水平向地震动,考虑竖向地震动对结构p-Δ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有较大的水平向和竖向反应谱值,在近断层区域,将竖向地震动作用简单的按照现行规范中的取水平地震作用的2/3进行考虑是偏于不安全的;加速度峰值一致的前提下,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响应,但p-Δ效应对结构的响应影响不明显,幅度大多未超过10%;由于地震动的随机性及复杂性,竖向地震动引起的惯性力不一定会增大结构的反应,也有可能会减小结构的反应。
【图文】:

图1地震记录分布Fig.1Distributionofearthquakerecords


层非脉冲地震动和远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分析,考虑p-Δ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竖向地震动对结构p-Δ效应的影响规律。1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分析本文通过收集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分析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分量的反应谱的特性。在选取地震动时选取矩震级M>5、断层距<50km的条件,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PEER)收集到537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每一组包括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竖向分量,分析过程中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取两个水平分量的平均值,其分布如图1所示。参照文献[10]定义断层距0~15km为近断层区域、15~30km为中等断层区域、30~50km为远断层区域。图1地震记录分布Fig.1Distributionofearthquakerecords1.1加速度峰值比目前,在抗震设计中考虑竖向地震动的影响,往往是根据水平向地震动的某一比例取值,公认的结果是竖向地震动为水平向地震动的1/2~2/3[11]。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规定9度地区的高层建筑以及大跨结构在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影响系数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1]。然而,近些年一些强地震资料显示近断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竖向地震动幅值,一些震害资料也表明了竖向地震动对结构的破坏,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中出现了大量由竖向地震动引起的破坏现象[12]。表1为不同分组下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741第5期张振根等: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考虑P-Δ效应的混凝土结构响应分析

图2加速度峰值比分布Fig.2Distributionoftheratiosofpeakacceleration


表1不同分组下V/H超过2/3的地震动比例Table1TheratiosofV/Hexceed2/3underdifferentconditions地震分组震级断层距/km场地5<M<66<M<7M>70~1515~3030~50ABCD比例/%41.636.744.254.835.620.633.634.245.348.4注:V为地震动竖向的加速度峰值;H为地震动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超过2/3的比例,图2为不同断层距下的加速度峰值比分布。结果表明,537组地震动记录中,有41%的加速度峰值比超过2/3,有约9%的加速度峰值比超过1;震级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不大,三个震级分组下超过2/3的比例相差不大;断层距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较大,近断层区域超过2/3的比例达到54.8%,远断层区域超过2/3的比例只有20.6%,且比较离散;较软场地(C类和D类)上加速度峰值比超过2/3的数量大于较硬场地(A类和B类)上的数量。图2加速度峰值比分布Fig.2Distributionoftheratiosofpeakacceleration1.2加速度反应谱图3为不同断层距下的水平向与竖向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大小随着断层距的增加而变校近断层区域的水平向和竖向加速度反应谱远远大于中等断层和远断层区域的加速度反应谱值,近断层区域的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约为中等断层的反应谱峰值的两倍。水平加速度的卓越周期一般在0.2~0.3s之间,竖向加速度的卓越周期相对水平向加速度的卓越周期比较小,一般在0.1s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222,51308293)资助
【分类号】:TU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长庚;杨迪雄;;近断层地震动和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分形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2 杨迪雄;王伟;;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周期参数和非平稳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3 陈波;谢俊举;温增平;;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地震学报;2013年02期

4 文波;牛荻涛;;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变电建筑物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2期

5 文波;曹猛;牛荻涛;;大型变电站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J];灾害学;2012年04期

6 钱培风;竖向地震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7 郭海,陈红育,李云飞;竖向地震力的冲量计算法[J];基建优化;2002年06期

8 朱春良,杨春田,于淑琴,王振芳,张宝琴;烟囱竖向地震响应的试验与研究[J];特种结构;2002年03期

9 董响;骆亚生;;竖向地震力导致结构破坏位置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03期

10 钱培风;;论竖向地震力[J];建筑结构;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毅刚;;大跨度立体桁架的动力特性及其竖向地震内力计算[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2 张毅刚;;大跨度立体桁架的动力特性及其竖向地震内力计算[A];空间结构论文选集(二)[C];1997年

3 刘季;何立民;;高层剪力墙建筑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动联合作用下的反应[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谢异同;王鑫娟;任键;葛兴云;王强;穆德君;;用小波分解方法进行竖向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结构的多点输入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飞;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基于场地条件的竖向地震动特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丁志娟;甘明;;亚运会诸场馆的动力分析[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木旺;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竖向地震的静力弹塑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芬;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的识别方法及对隔震结构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李永兴;近断层地震下基于模糊控制的半主动隔震系统减震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师骁;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4 薛汉方;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赵国臣;基于分解方法的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精细化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郑笛华;近断层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7年

7 姚伟;近场地震动的竖向地震效应对多层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维一;近场区竖向地震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9 巴文博;竖向地震对带高位转换桁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杨梅兰;竖向地震对框架结构水平抗震性能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8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8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