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地震动速度脉冲对巨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0 20:14
【摘要】:以巨-子结构抗震体系、隔震体系以及智能隔震体系为研究对象,选择4组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实际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及人工模拟的具有相同加速度反应谱而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时程分别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在有、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激励下三种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探讨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巨型结构体系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结构体系在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大部分要大于无速度脉冲型的地震响应,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巨-子结构抗震体系、隔震体系以及智能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均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智能隔震体系对速度脉冲地震动较为敏感,但能有效地减小隔震层位移。
【图文】:

地震动速度脉冲对巨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1~4层楼板连接的子结构,子结构与主结构的质量比取1.5,子结构的层剪切刚度为4×108N/m,子层数为6层。当子结构与主结构之间固结时定义为巨-子结构抗震体系,当子结构与主结构之间利用隔震装置连接时定义为隔震体系,而巨-子结构智能控制体系是在隔震体系的基础上,在1~4层楼板的隔震层处增设智能控制装置,其目的是降低隔震结构在遭受强震时由于隔震层出现过大的位移导致的结构倾覆危险。本文选用的控制装置是SMA-压电复合智能隔震装置(图1),图1SMA-压电阻尼器工作原理图Fig.1TheworkingprinciplediagramofSMA-piezoelectriccompositeintelligentdamper844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

地震动速度脉冲对巨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影响研究


从而可实现对阻尼力的智能控制。当地震动结束后,依靠SMA丝的超弹性恢复力,可使智能阻尼器已偏离平衡位置的滑动钢板自动恢复到震动前的平衡位置。当地震震动发生而叠层压电驱动器不能正常工作时,SMA丝的拉伸变形会增大,其超弹性耗能能力也会增强,可起到被动控制作用[16]。为了方便分析,本文采用串联质点系模型模拟主结构,将子结构简化为多个质点,采用Kelvin模型来模拟隔震层,在隔震层处施加SMA-压电阻尼器这种控制装置而形成智能隔震模型。三种体系的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图2分析模型Fig.2Analysismodelofmega-substructure2输入地震动从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实际地震动记录中选取4条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脉冲周期都具有代表性的记录。表1为所选地震动记录的相关参数。图3为所选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记录的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本文采用李小军等[13-14]提出的基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分别主要由地震动的高频段、中频段和低频段成分决定的原理,采用重点调整不同频段(中频段和低频段)的傅氏幅值谱的方式来实现对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控制的方法,针对每一条带有速度脉冲的实际地震动记录,根据记录计算的加速度反应谱分别拟合反应谱,,以合成4条人工地震动时程。这些人工地震动时程不再具有速度脉冲特性,但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反应谱和相近的时程强度包络。地震动记录A1对应的人工地震动记为A11、A12、A13和A14;地震动记录A2对应的人工地震动记为A21、A22、A23和A24;地震动记录A3对应的人工地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408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8491,U1434210)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洪磊;;地震动选取方法对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2期

2 黄玉平,刘季;双向水平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3 谢礼立,张晓志;地震动记录持时与工程持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1期

4 张俊勇,唐家祥;地震动摆动作用下室内浮放设备的响应[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5 郭子雄;王妙芳;;人造地震动合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董汝博;周晶;冯新;;一种考虑局部场地收敛性的多点地震动合成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4期

7 孙广俊;李鸿晶;;二维相关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随机反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8 张翠然;陈厚群;;工程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9 孙晓丹;陶夏新;刘陶钧;;近场地震动估计中高、低频地震动的叠加[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鼎;李杰;;工程场地地震动随机场的物理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2 王君杰;陈虎;范立础;;面向设计应用的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模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马行东;李海波;彭仕雄;肖扬;;地震动荷载下地下洞室的破坏分析与防护对策[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4 卢兴江;;直杆受地震动或人为扰动的试验及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陶夏新;刘海明;路建波;孙晓丹;王海云;;合成地震动场的相干性检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刘洪兵;李宏年;;影响地震动空间变化特性的效应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7 刘章军;万勇;镇斌;;地震动过程模拟的正交展开-随机函数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在林;刘殿魁;唐兆田;;SH波对浅埋结构的散射与地震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建筑;宋建兵;;空间变化地震动场得模拟[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2011年

10 赵世伟;罗奇峰;;正弦荷载的不同输入角度对非对称结构的转动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齐;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5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白凤龙;空间变化地震动激励下大跨度结构的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跃伟;转动地震动与结构抗扭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文华;大跨复杂结构在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江洋;大跨建筑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响应计算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许谋奎;空间变化地震动下变形敏感大跨度结构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谢丰蔚;地震动记录选择和调幅方法的研究及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颜昆明;具有双平稳段强震动的工程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艾在军;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反应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马林伟;黄土谷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6 王佳鹏;长周期超高层建筑结构最不利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徐星辰;脉冲型地震动及其分量作用下框架结构动力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东超;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思雨;基于目标谱的西安地区地震动选择与调幅[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彭军;结构弹塑性抗震分析方法的研究及改进[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2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2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