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15: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全国各地均展开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实践探索。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系统的复杂性要求适应于地域条件的规划模式及地方路径。成都市乡村规划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以及两次灾后重建(2008年5·12汶川和2013年4·20芦山)的政策革新中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地域文化等方面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种基于成都地区独有的内涵式发展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和地方路径,即产村融合的规划模式及技术框架,包括规划集中选址、成片连线建设、"产村单元"构建、"小组生微"布局、建筑风貌塑造等,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凝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和理想路径。
【图文】:

成都平原,规划模式,空间构成,聚落


托岷江水系、沱江水系以及各级陆路交通节点发展为分布较为均匀的城镇、林盘聚落[28]。这与成都平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种传统产、居相融的聚居方式延续至今,形成了成都平原地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乡空间格局。3.1.3乡土聚落林盘是成都平原典型的传统聚落,分析其空间构成主要包括两个层级:一是林盘体系,即不同规模林盘体系之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林盘组群或聚落(图1-a);二是林盘自身的功能及空间构成,如图1-b所示,包括林盘宅院的居住空间,林木景观的生态空间和农田斑块的生产空间。可见,成都平原传统的乡土聚落空间构成即为产、居融合形态。3.2产村相融规划模式及技术路径综上,成都市产村相融规划模式是在充分遵循了地域特征和传统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并对实践初期出现的乡村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后提出的一种适应性规划模式,是对平原地区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提升。产村相融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区域统筹规划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并以产业主导空间规划建设和设施配套。实施路径在于:(1)图3“成新蒲”都市农业示范带建设:翔升有机生态农场实施效果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2成都市全域村庄总体布局五走廊示范带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4]。a.区域林盘聚落示意b.林盘内部空间分析图1传统林盘聚落空间解析图片来源:a.根据参考文献[29]的相关图纸改绘;b.笔者自绘。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曾帆邱建蒋蓉

成都平原,规划模式,空间构成,聚落


托岷江水系、沱江水系以及各级陆路交通节点发展为分布较为均匀的城镇、林盘聚落[28]。这与成都平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种传统产、居相融的聚居方式延续至今,形成了成都平原地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乡空间格局。3.1.3乡土聚落林盘是成都平原典型的传统聚落,分析其空间构成主要包括两个层级:一是林盘体系,即不同规模林盘体系之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林盘组群或聚落(图1-a);二是林盘自身的功能及空间构成,,如图1-b所示,包括林盘宅院的居住空间,林木景观的生态空间和农田斑块的生产空间。可见,成都平原传统的乡土聚落空间构成即为产、居融合形态。3.2产村相融规划模式及技术路径综上,成都市产村相融规划模式是在充分遵循了地域特征和传统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并对实践初期出现的乡村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后提出的一种适应性规划模式,是对平原地区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提升。产村相融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区域统筹规划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并以产业主导空间规划建设和设施配套。实施路径在于:(1)图3“成新蒲”都市农业示范带建设:翔升有机生态农场实施效果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2成都市全域村庄总体布局五走廊示范带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4]。a.区域林盘聚落示意b.林盘内部空间分析图1传统林盘聚落空间解析图片来源:a.根据参考文献[29]的相关图纸改绘;b.笔者自绘。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曾帆邱建蒋蓉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基金】: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No.X201502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2013FZ0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678487)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淑媛;张远环;朱纯;;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措施[J];广东园林;2014年03期

2 张宇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年07期

3 陶一舟;金敏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特色营造探索——以浙江省临安市指南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3年11期

4 施鸿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索——以南宁市西乡塘区路西村老直坡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5期

5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年05期

6 蒋文权;陆金夹;罗赞红;阮奇峰;;农旅互动·特色营村——以慈溪市崇胜特色村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年S2期

7 熊泽群;边经卫;张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特色塑造浅析——以滨海渔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年01期

8 王艺瑾;吴剑;;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美丽村庄规划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14年07期

9 严炎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美丽的乡村[J];现代园艺;2014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永惠;李氏权;;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讨——以永兴县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张雪莲;;从美丽乡村建设看传统人居哲学的现实意义[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花蕾;“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佳;枝江市百里洲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加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4 许增谋;广东增城霞迳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5 赵砚飞;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乃菲沙·尼加提;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空间布局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7 连鹏;卢氏县美丽乡村水利体系投资渠道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雷泉明;三明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李莉;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何国华;推进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6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26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4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