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简化拉-压杆模型的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受剪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6 07:28
【摘要】:对5个中间层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得到了此类节点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特点,明确了各阶段剪力的传递和分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简化拉-压杆模型并考虑纤维抗拉拔阻力的有利作用,建立了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在复合作用下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此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按照此模型计算得到的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离散度较小,其值与试验实测值的平均比值为1.05,变异系数为0.11;而且此模型亦能较合理地反映轴压比、配箍率及纵筋强度对节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
【图文】:
试乎
14HRB6004D14HRB60000.3EJ-597.633D14HRB6004D14HRB6001A60.3注:RPC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指在分批搅拌制作各试件时制作的边长为100mm立方体试块养护28d后的轴心抗压强度。表2钢筋材料参数Table2Materialparametersofreinforcement种类用途直径/mm屈服强度/MPa屈服应变/με极限强度/MPaHRB300箍筋6353.562672398.30HRB400纵筋10426.103466604.50HRB400纵筋14423.403466632.40HRB400纵筋20441.903036588.60HRB600纵筋14651.004320861.671.2现场加载图及加载方案拟静力加载采用梁自由端加载的方式,图2为试验现场加载图。加载过程中首先采用油压千斤顶在柱上端施加不同轴压比对应的轴压力并尽量保证试验过程中轴压恒定,然后采用MTS电液伺服作动器在梁自由端施加上下反复的低周荷载,加载位置距核心区梁端根部900mm,试验加载制度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加载过程中首先采用梁自由端荷载控制,每级荷载循环一次,至梁端纵筋达到屈服强度时改用梁自由端位移控制,每级位移循环三次,位移的初始值取梁端纵筋屈服时试件的屈服位移y,,随后每级位移幅值都增加1个y,加载至试件荷载下降到最大荷载的85%或试件发生最终破坏时,加载结束。图2加载现场Fig.2Specimensetinposition荷载控制位移控制阶段循环数/次123123位移ykN图3试验加载制度示意图Fig.3Diagrammaticdrawingofloadingtestsystem2试验结果分析2.1节点破坏过程和破坏特点梁柱上的弯矩、剪力及柱端的轴压力共同传递到RPC框架节点核心区时,会在核心区形成沿对角线方向相互正交的斜向压应力和斜向拉应力。当斜向拉应力超过RPC抗拉强度时,节点核心区会出现初始斜裂缝;当斜向压应力超过RPC抗压强度时,节点会发生混凝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95)
【分类号】:TU375.4
【图文】:
试乎
14HRB6004D14HRB60000.3EJ-597.633D14HRB6004D14HRB6001A60.3注:RPC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指在分批搅拌制作各试件时制作的边长为100mm立方体试块养护28d后的轴心抗压强度。表2钢筋材料参数Table2Materialparametersofreinforcement种类用途直径/mm屈服强度/MPa屈服应变/με极限强度/MPaHRB300箍筋6353.562672398.30HRB400纵筋10426.103466604.50HRB400纵筋14423.403466632.40HRB400纵筋20441.903036588.60HRB600纵筋14651.004320861.671.2现场加载图及加载方案拟静力加载采用梁自由端加载的方式,图2为试验现场加载图。加载过程中首先采用油压千斤顶在柱上端施加不同轴压比对应的轴压力并尽量保证试验过程中轴压恒定,然后采用MTS电液伺服作动器在梁自由端施加上下反复的低周荷载,加载位置距核心区梁端根部900mm,试验加载制度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加载过程中首先采用梁自由端荷载控制,每级荷载循环一次,至梁端纵筋达到屈服强度时改用梁自由端位移控制,每级位移循环三次,位移的初始值取梁端纵筋屈服时试件的屈服位移y,,随后每级位移幅值都增加1个y,加载至试件荷载下降到最大荷载的85%或试件发生最终破坏时,加载结束。图2加载现场Fig.2Specimensetinposition荷载控制位移控制阶段循环数/次123123位移ykN图3试验加载制度示意图Fig.3Diagrammaticdrawingofloadingtestsystem2试验结果分析2.1节点破坏过程和破坏特点梁柱上的弯矩、剪力及柱端的轴压力共同传递到RPC框架节点核心区时,会在核心区形成沿对角线方向相互正交的斜向压应力和斜向拉应力。当斜向拉应力超过RPC抗拉强度时,节点核心区会出现初始斜裂缝;当斜向压应力超过RPC抗压强度时,节点会发生混凝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95)
【分类号】:TU37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明哲,王庆生,丁建彤;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及应用前景[J];建筑技术;2001年01期
2 覃维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02年03期
3 鞠彦忠;王菊;;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6年03期
5 王菊;彭兴民;;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1期
6 毕巧巍;杨兆鹏;;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概述[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7 余自若;安明U
本文编号:2527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2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