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折线隔板贯通方钢管轻骨料混凝土柱-H形钢梁异型节点破坏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8 10:27
【摘要】:对隔板贯通方钢管轻骨料混凝土柱-H形钢梁异型节点试件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并进行基于结构钢椭球面断裂模型及耦联的屈服模型和轻骨料混凝土二次曲面通用破坏面模型的数值模拟和破坏机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型异型节点梁翼缘对接焊缝侧边应力集中严重,断裂风险大;贯通隔板折线加强构造降低了梁翼缘对接焊缝处的应力集中程度和断裂风险,使屈服区形成于远离节点区的隔板折线加强段内;节点域内轻骨料混凝土的应力场未达到通用破坏面模型计算的强度值,未发生压碎、拉裂或滑移破坏.
【图文】:

细部构造,几何尺寸,试件,隔板


简称“基本型节点”)和5个折线隔板加强异型节点试件H1~H5(以下简称“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焊接方钢管柱截面尺寸为□250×250×8,柱两侧为不等高的H形焊接钢梁,截面尺寸分别为H350×150×6×8、H200×100×6×8.试件采用Q235B钢材、E43型焊条手工焊接加工,隔板中心开设混凝土浇注孔和排气孔,隔板和梁翼缘及柱壁板采用对接焊缝焊接,柱壁板和梁腹板采用双面角焊缝焊接.基本型节点和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几何尺寸及细部构造分别如图1、图2和表1.图1试件BASE的几何尺寸和细部构造Fig.1GeometricaldimensionsanddetailsofspecimenBASE图2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几何尺寸和细部构造Fig.2Geometricaldimensionsanddetailsofjointswithlinearstrengthenedjunctures表1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构造参数Table1Parametersofjointswithlinearstrengthenedjunc-tures试件编号H1H2H3H4H5L1/mm250250250300200L2/mm250300350300300方钢管柱内浇筑陶粒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水泥∶砂∶轻骨料=1∶2∶2∶3.水泥采用标号为42.5R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为天然河砂,轻骨料采用最大粒径20mm的粘土陶粒.

细部构造,隔板,折线,几何尺寸


型节点”)和5个折线隔板加强异型节点试件H1~H5(以下简称“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焊接方钢管柱截面尺寸为□250×250×8,,柱两侧为不等高的H形焊接钢梁,截面尺寸分别为H350×150×6×8、H200×100×6×8.试件采用Q235B钢材、E43型焊条手工焊接加工,隔板中心开设混凝土浇注孔和排气孔,隔板和梁翼缘及柱壁板采用对接焊缝焊接,柱壁板和梁腹板采用双面角焊缝焊接.基本型节点和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几何尺寸及细部构造分别如图1、图2和表1.图1试件BASE的几何尺寸和细部构造Fig.1GeometricaldimensionsanddetailsofspecimenBASE图2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几何尺寸和细部构造Fig.2Geometricaldimensionsanddetailsofjointswithlinearstrengthenedjunctures表1折线隔板加强节点的构造参数Table1Parametersofjointswithlinearstrengthenedjunc-tures试件编号H1H2H3H4H5L1/mm250250250300200L2/mm250300350300300方钢管柱内浇筑陶粒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水泥∶砂∶轻骨料=1∶2∶2∶3.水泥采用标号为42.5R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为天然河砂,轻骨料采用最大粒径20mm的粘土陶粒.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金】: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项目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A610309)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安源;王凤辉;杨似琼;高兴岐;;陶瓷复合方钢管的制备及有限元分析[J];材料保护;2010年05期

2 李青宁;徐改革;姜维山;郑先超;徐明堂;;局部外包方钢管连接混凝土构件工作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3 邵永松;刘洪波;寇俊同;;截面方钢管支撑的弹塑性稳定性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S1期

4 张俊杰;谭平;周凤林;;方钢管砼结构研究现状评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黄一杰;张林彦;阎春生;;方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力学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6 郭岗,邝昊;方钢管连接失效模式及判别准则[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4年09期

7 郑文忠;张格明;柳旭东;张博一;;灌浆方钢管压陷极限承载力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8 苏东;;方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性能实验研究[J];广东建材;2007年08期

9 陈兵;刘晓;李四平;陈龙珠;;方钢管膨胀混凝土性能实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10 高华国;王海军;李兴权;;方钢管砼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涛;邵永波;;轴向压力作用下主管壁加厚的T型方钢管节点静力强度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2 韩庆华;许姗姗;;薄壁方钢管吸能特性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素梅;周明;;方钢管约束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韦灼彬;陶忠;韩林海;;方钢管(早强)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算[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闻洋;郝铭科;;偏压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陶忠;王志滨;韩林海;;采用加劲肋改善薄壁方钢管混凝土工作性能初探[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7 卢方伟;李四平;姚华;;方钢管膨胀混凝土轴压短柱的试验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蕾;刘玉彬;;方钢管配筋混凝土柱耐火性能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帼昌;狄成义;;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中长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前言[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熊燕;软地基上起高楼[N];云南日报;2004年

2 李克;国内轻骨料混凝土技术云南领先[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3 陕西隆生建材有限公司 穆建忠;低强泵送轻质骨料混凝土配合比 设计思路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记者 杨煜莲;轻骨料混凝土模壳格构式墙体构件荣获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N];中国建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美春;钢骨—方钢管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刘喜;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受剪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海龙;轻骨料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吴熙;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云国;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红云;引气天然浮石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马骁;基于无机聚合物水泥的新型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赵同峰;方钢管钢骨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邵永健;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季瑶;常温及火灾后轻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令昀;带肋方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及抗侧向冲击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陈朋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琛;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孙微;酸雨腐蚀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力学性能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5 吕行;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长江大学;2016年

6 吴轩霆;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混凝土偏压长柱承载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7 陈敏;高温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8 谭秋虹;方钢管螺旋筋混凝土柱偏压性能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9 欧阳翊龙;轴力作用下冷弯T形方钢管节点受冲击荷载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肖骁;辐射—热—流耦合作用下钢构件及单层网壳结构温度场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37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37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5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