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FL-黏钢联合加固混凝土方柱早龄期轴压性能
【图文】:
痰乛C柱受压性能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然而采用HPFL黏钢联合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尚未见报道。为充分了解该技术加固的RC柱轴向受力性能,本文作者对8根RC方柱进行了试验测试,系统分析了早龄期加固柱的受力机理和破坏过程,为该加固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试验支持。1试验概况本次试验共制作8根混凝土方柱,其中有3根素混凝土柱和5根钢筋混凝土柱,长×宽×高均为600mm×200mm×200mm。纵筋选用412,箍筋采用Φ6@150,柱上下两端箍筋加密,以消除受压不均匀而引起的局压破坏,混凝土设计强度C30。柱几何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单位:mm图1试件尺寸及配筋Fig.1Dimensionsandreinforcingbarsofsamples构件加固层厚度25mm;加固钢绞线直径3.2mm,截面积5.1mm2,弹性模量1.16×105MPa;加固角钢长×宽×高为25mm×25mm×3mm,截面积为143.2mm2,弹性模量为2.10×105MPa。砂浆采用RG-JS聚合物砂浆,界面剂采用AralditeXH130AB型混凝土结合胶,黏钢胶采用双酚A改性环氧树脂和改性胺类固化剂。加固构件材料强度见表1,表中fy和fu分别为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加固时,首先将RC柱表面进行凿毛处理,角钢黏贴范围内不得凿毛,同时将角钢阳角倒角成圆弧,防止其加载过程中割断钢绞线,同时在角钢两边按设计各预留11个螺栓孔,孔径6mm,间距60mm,除锈处理后拧上螺栓,按要求黏贴钢板,并缠绕和固定钢绞线,黏钢胶固化后涂刷界面胶并进行聚合物砂浆抹灰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时可通过焊接销钉以替代螺栓而简化施工过程。构件加固如图2所示。表1试件材料强度Table1Materials’strengthofsamples砼强度/MPa砂浆强度/MPa6箍筋12纵筋钢绞线角钢养护龄期2d养护龄期5dfy/MPafu/MPafy/MPafu
第6期黄华,等:HPFL黏钢联合加固混凝土方柱早龄期轴压性能1637图2柱加固照片Fig.2Picturesofstrengthenedcolumns2主要试验结果加固柱分别养护2d和5d,轴压试验在长安大学结构与抗震实验室进行。试验采用200t液压式压力机进行,加载初期荷载按每级60kN施加,构件开裂后按每级120kN施加,当加载至极限荷载的80%时,荷载降至每级60kN。数据采集由DH3816数据采集系统完成。主要测试试件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钢铰线应变、角钢应变、轴向位移等,并对裂缝进行观测,记录裂缝宽度以及开展情况。加固柱轴压试验主要结果见表2。加固后各柱的早期极限承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未加固的RC柱Z02相比,RC柱Z1加固后养护龄期2d,聚合物砂浆强度13.80MPa,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为22.13%;RC柱Z2~Z4加固后养护龄期5d,聚合物砂浆强度达32.61MPa,与混凝土强度34.10MPa接近,柱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为35%~45%;相比素混凝土柱Z01,素混凝土加固柱Z5和Z6的聚合物砂浆强度和混凝土强度与Z2~Z4柱的相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为48%~52%。与Z01相比,Z02承载力提高了12.96%,原柱钢筋对承载力影响不大,HPFL黏钢联合加固柱早期效果显著,,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聚合物砂浆强度提高,加固柱极限承载力将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和能力。同时,根据素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素混凝土加固柱和钢筋混凝土加固柱极限承载力的大小顺序可以知:随柱配筋率的增大,承载力提高。然而随聚合物砂浆强度提高,加固构件极限承载力对应的位移减小,延性降低。3破坏特征3.1对比柱本次试验对比柱包括素混凝土柱Z01和钢筋混凝土柱Z02。Z01破坏见图3(a),由于构件未配钢筋,脆性较明显,当荷载达到560kN时,D面顶部中间出现细微裂缝,加载至600kN时,此裂缝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联合荣大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806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956,2014T7089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828173401)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6JM5050)~~
【分类号】:TU3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方;李海峰;谭恺严;吉顺文;;混凝土早龄期抗裂性能测试方法评述[J];实验室科学;2012年06期
2 王国杰;郑建岚;;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应力相关应变现场监测与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09期
3 金臻丽;杨俊杰;应义淼;章雪峰;郑曙光;;余震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强度及损伤试验[J];建筑结构;2011年03期
4 王培铭;刘岩;郭延辉;赵霄龙;郭京育;;混凝土早龄期收缩测试电涡流法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5 傅沛兴;;早龄期混凝土温度与强度发展速度关系曲线[J];建筑技术;1992年10期
6 丁沙;水中和;袁新顺;;无损检测法评判早龄期混凝土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J];混凝土;2010年06期
7 谢军;;早龄期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试验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6期
8 秦煜;刘来君;支喜兰;张柳煜;;连续变温下早龄期混凝土应变时变规律试验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2期
9 江晨晖;杨杨;李鹏;王晓栋;马成畅;;水泥砂浆的早龄期热膨胀系数的时变特征[J];硅酸盐学报;2013年05期
10 李毅敏;高政国;朱庆庆;黄晓波;黄新;;爆破冲击对早龄期混凝土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金贤玉;金南国;;外界力引起的钢筋振动对早龄期混凝土影响的试验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2 杨启斌;罗素蓉;;纤维高强粉煤灰混凝土早龄期强度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杨思忠;杨寒冰;;预制构件混凝土早龄期性能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甲春;阎培渝;;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黄中和;;轻质骨材吸水特性与混凝土收缩性质之关联性探讨[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甲春;阎培渝;余红发;;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概率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7 刘思国;刘岳鑫;丁一宁;;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度和早龄期收缩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侯东伟;张君;杨守谦;;聚丙烯纤维对早龄期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权磊;基于早龄期应力历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翘曲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徐仲卿;早龄期混凝土材料与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陈军;早龄期混凝土水化进程及宏观与细微观性能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王世鸣;冲击荷载下早龄期混凝土力学和损伤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刘会勋;二向应力状态下早龄期C20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秦煜;早龄期混凝土桥梁时变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胡晓鹏;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性能时变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侯景鹏;钢筋混凝土早龄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晗;氯离子环境下早龄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蔡阳;低弹性模量埋入型混凝土应变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超越;矿粉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波;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丞斌;钢筋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蔡信昕;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徐变特性与影响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7 曾宇鑫;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8 魏志敏;刚性路面沥青夹层早龄期-服役期影响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9 江鹏;早龄期混凝土受压徐变的非线性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张薇;荷载—化学作用对早龄期井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4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4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