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锚杆锚固系统变形场演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2 03:37
【摘要】:锚杆支护具有经济、高效、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工程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对锚杆锚固系统力学作用机理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以岩土工程中锚杆锚固系统变形场演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取得了一些结论:(1)对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总结,指出数字散斑方法在测量非均匀变形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其优缺点,以便于对实验过程中的采集的散斑图像进行分析计算。(2)通过自制实验加载支撑支架,使用拉拔仪对半圆柱形试件模型进行锚杆拉拔实验研究,使用数字散斑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对锚杆拉拔实验过程锚固系统变形场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研究了锚固剂破坏和锚固剂与围岩界面滑动引起的锚固失效演化特征,得出在锚杆拉拔过程中,拉拔力由锚固端方向开始向内部传递;锚固体系的变形主要集中在界面处,随拉拔力增加变形区域逐渐沿锚固方向内部扩展;界面应力沿锚固段分布是非均匀的,首先呈现单调递减的规律,然后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界面滑动值与滑动速率沿锚固段呈现递减的分布规律;得到围岩与锚固剂界面剪应力与塑性区宽度对应关系。(3)根据实验所得结果,运用荷载传递理论,对界面应力分布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代入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验所得结果能较好吻合,同时对应力衰减系数、锚固剂弹性模量、锚杆直径等影响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与理论所得公式,对FLAC3D中的cable单元进行修正,并对cable单元初始模型与修正模型在不同地应力状况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修正模型比初始模型支护效果优异5%。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4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为腾;杨宁;李廷春;王刚;梅玉春;玄超;;FLAC~(3D)中锚杆破断失效的实现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2 程良奎;张培文;王帆;;岩土锚固工程的若干力学概念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3 吴庆;倪源;孙林柱;杨芳;;基于VIC-3D技术的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4年11期

4 康红普;崔千里;胡滨;吴志刚;;树脂锚杆锚固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5 尹延春;赵同彬;谭云亮;张泽;;锚固体应力分布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尤春安;战玉宝;刘秋媛;孙琳琳;王开彬;;预应力锚索锚固段的剪滞-脱黏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7 韦四江;勾攀峰;;巷道围岩锚固体变形破坏特征的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8 李元海;林志斌;靖洪文;杨圣奇;;含动态裂隙岩体的高精度数字散斑相关量测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9 沈俊;顾金才;张向阳;陈安敏;明治清;;拉力型和压力型自由式锚索现场拉拔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10 赵同彬;尹延春;谭云亮;邱月;;锚杆界面力学试验及剪应力传递规律细观模拟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明华;岩土锚杆拉拔荷载传递分析与FRP智能锚杆监测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叶根飞;岩土锚固荷载传递规律与锚固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3 尤春安;锚固系统应力传递机理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璐;盘式锚杆设计及其破坏机理的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2 文志武;围岩锚固机理及锚固参数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张怀清;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及其在混凝土损伤断裂方面的应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8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68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