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涡激振动若干现象
【图文】:
层建筑涡振响应的精确评估提供参考。1风洞试验如图1所示,超高层建筑多自由度气弹模型尺寸为1.3m×0.1m×0.1m。该气弹模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文献[5]的制作方法,模型具体制作调试方法见文献[6]。图1模型照片Fig.1PhotosofMDOFmodel表1模型自振参数Table1NaturalvibrationfeaturesofMDOFmodel工况号频率/Hz当量质量/(kg·m-1)阻尼/%Sc数110.831.311.022.1429.021.312.896.05310.61.311.432.9948.702.173.7212.9157.172.383.6017.06表1为模型各工况自振参数,表1中频率为模型一阶自振频率,频率缩尺比约为100∶1,尺寸缩尺比为1∶600。表1中当量质量和Sc数的计算公式如下:M=∫H0m(z)鐖2(z)dz∫H0鐖2(z)dz(1)Sc=2MξsρaD2(2)式中,m(z)为单位高度的模型质量,鐖(z)为平动振型,H为模型总高,ξs、ρa、D分别为阻尼比、空气密度和模型迎风面尺寸。试验测试内容为不同风速下的横风向风致位移响应。在对模型测响应的同时,在模型表面布置了一定数量的风压测点(部分测压点位置见图1)。试验风场类型为均匀流和D类粗糙度流场,其平均风速剖面和湍流度剖面见图2。本文设计了一套吹气同步采样系统,,来实现风压和位移的同步采集。在气流输入端吹气,经过“三通”分流成两
模型表面布置了一定数量的风压测点(部分测压点位置见图1)。试验风场类型为均匀流和D类粗糙度流场,其平均风速剖面和湍流度剖面见图2。本文设计了一套吹气同步采样系统,来实现风压和位移的同步采集。在气流输入端吹气,经过“三通”分流成两股气流,分别与扫描阀的一个通道和单点压力传感器连接,单点压力传感器与位移计连接在同一个数采板卡上。吹气时两个采样系统有一个通道采集的数据会在同一时刻出现脉冲峰(见图3)。以此同步时刻为起始点来阶段数据,即实现了风压和位移的同步采集。图2D类风场调试结果Fig.2TerraincategoryD图3同步脉冲信号Fig.3Synchronizationpulse2位移响应分析图4给出了工况1在均匀流场中不同折算风速下的涡振位移响应时程。从图4来看:a)折算风速较小时,位移时程有很图4共振前后位移响应时程Fig.4DisplacementtimehistorybeforeandaftertheVIV666空气动力学学报第35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世界超高层建筑排名[J];建筑;2002年03期
2 马嵘;对当前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理性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林贤光;关于超高层建筑建设一些问题的探讨(上)[J];上海消防;2004年08期
4 林贤光;关于超高层建筑建设一些问题的探讨(下)[J];上海消防;2004年09期
5 周之懋;;北京不再建超高层建筑[J];建筑工人;2006年01期
6 本刊编辑部;;国内超高层建筑汇总[J];建筑机械化;2006年05期
7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一)[J];建筑施工;2006年11期
8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二)[J];建筑施工;2006年12期
9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三)[J];建筑施工;2007年01期
10 岳世宏;陈淑贤;;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汉平;李惟钟;;京广大厦——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诞生记[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于岱峰;苗晓辉;王召泽;;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军;;超高层建筑设计——南京新华大厦[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4 倪明;;浅析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技术[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朱川海;方朔;赵昕;丁鲲;;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超前施工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王伟;;超高层建筑消防联动系统分析[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7 陈浩;;某超高层住宅案例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斌;李筱斌;包洪兴;;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龙珠;梁发云;刘玮;严平;;香港某超高层建筑倾斜原因综合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楼国山;;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鸣;中国超高层建筑走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曾雅亓 欣欣 杨凯;广州不宜再建超高层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汤璇;超高层建筑宜少不宜多[N];广东建设报;2007年
4 吴琼;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张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N];建筑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凡;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7 记者 赛豫龙;厦门步入“超高层时代”?[N];厦门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任佳;科技托起超高层建筑[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曾佑蕊;“天空之战”忧虑:超高层建筑需理性对待[N];中华建筑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铭辉;首届中国超高层建筑高峰论坛在沪举行[N];建筑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邓挺;500m以上量级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涂佳黄;剪切来流下钝体绕流与涡激振动效应模拟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魏奇科;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1[D];重庆大学;2011年
4 李小康;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汕头大学;2010年
5 朱杰;超高层建筑竖井结构内烟气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郅伦海;城市中心边界层风特性及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金虎;X型超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与风致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万开;某超高层巨型支撑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倒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姜勇;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若玉;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及结构方案对比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李胜兵;超高层建筑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6 胡小俊;考虑风速风向分布特征的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精细分析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霖霖;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修雨琛;上海超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策略[D];东南大学;2015年
9 邹宇翔;ABAQUS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应力损伤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波;超高层中承压空调管道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其安全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76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7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