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伴随地震频发,滚石灾害必将呈长期高发态势,对其有效防治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众多滚石灾害防护措施中,棚洞工程是最为有效且环保的方式之一。然而,我国滚石灾害及棚洞工程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减灾防灾能力还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公共安全的需要。因此,科学认识滚石灾害的形成演化规律,发展有效的棚洞工程防护关键技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论文针对现阶段滚石灾害减灾基础理论及棚洞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搭建滚石灾害动力过程数值仿真平台,系统开展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棚洞冲击动力响应理论及数值研究,从而构建滚石冲击棚洞动力过程的定量分析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研发新型滚石棚洞耗能垫层结构等滚石防治关键技术,为滚石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提出一种滚石冲击荷载下棚洞钢筋混凝土板的弹塑性动力响应理论解基于Olsson冲击动力控制方程,通过引入 弹性接触—塑性变形—回弹卸载‖多阶段弹塑性接触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弹塑性接触准则的滚石冲击棚洞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理论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析滚石冲击力、棚洞顶板振动位移等动态响应结果,克服使用传统滚石冲击力计算方法时由于仅考虑Hertz弹性接触而忽略材料塑性变形而造成的结果偏差,为滚石减灾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2)揭示砂土垫层在滚石冲击棚洞过程中的耗能减震机理基于理论及数值分析,揭示了砂土垫层在滚石冲击棚洞过程中的耗能减震机理,并得到如下结论:砂土垫层结构延缓了滚石与棚洞结构接触时间,大幅度降低了滚石冲击力的峰值,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效果,但不同厚度、不同密度的砂土垫层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吸收表现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较高冲击能量作用下,增大砂土垫层厚度或减小砂土垫层密度均可有效减弱滚石冲击对棚洞钢筋混凝土顶板造成的变形影响;然而,当继续增大冲击能量后,不同厚度及密度组合的砂土垫层缓冲减震效果却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故在工程上选择砂土垫层厚度、密度时,要同时权衡滚石冲击力大小与工程成本的关系。通过野外调查潜在滚石的质量、失稳下落高度,预估滚石冲击能量,结合本文所得拟合关系式,可预判各种厚度及密度组合的砂土垫层的缓冲减震效果,得到最优化的砂土垫层组合,为滚石防护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3)设计出基于土工格栅加筋土及EPS(聚苯乙烯泡沫)复合材料的新型棚洞耗能减震垫层为探求轻质、经济且具有良好减震效果的新型棚洞缓冲耗能垫层,本文结合复合材料领域相关成果,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将土工格栅加筋土与EPS材料组合运用于棚洞缓冲垫层结构,设计出减震效果优良的土工格栅加筋土——EPS复合垫层,阐释其耗能减震机理,并建立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此新型垫层结构在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有效分散滚石冲击的集中效应,延滞滚石碰撞的接触时间,大幅降低滚石冲击力,从而确保防护结构安全。经研究发现,土工格栅强度和安置层数是此新型垫层结构缓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到:增大土工格栅强度可持续提升垫层缓冲能力,但是,增加土工格栅层数并不能带来垫层缓冲减震效果的持续增强。综合考虑土工格栅加筋土-EPS垫层优异的缓冲减震效果、低廉的造价及受冲击破坏后简便的更换操作,本文推荐使用更多土工格栅加筋土-EPS垫层替换传统砂土垫层。
【图文】: 滚石灾害出现广布偶发与集中群发并存的时空特征,极大阻碍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图 1-1~图 1-4 所示。图1-1 滚石对彻底关大桥的破坏 图1-2 巨型滚石对道路冲击
滚石灾害出现广布偶发与集中群发并存的时空特征,极大阻碍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图 1-1~图 1-4 所示。图1-1 滚石对彻底关大桥的破坏 图1-2 巨型滚石对道路冲击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向军;刘洋;王东坡;;滚石冲击棚洞砂土垫层耗能缓冲机理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6年01期
2 程强;苏生瑞;;汶川地震崩塌滚石坡面运动特征[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3 王东坡;何思明;吴永;李新坡;;滚石防护棚洞EPS垫层结构缓冲作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年04期
4 崔圣华;裴向军;黄润秋;;直线型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5 王东坡;何思明;欧阳朝军;张晓曦;向波;王晓峰;;滚石冲击荷载下棚洞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3期
6 王东坡;何思明;李新坡;向波;;冲击荷载下EPS垫层棚洞耗能减震作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06期
7 裴向军;黄润秋;李世贵;;强震崩塌岩体冲击桥墩动力响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8 裴向军;黄润秋;裴钻;董秀军;;强震触发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9 熊超;袁兴平;刘光华;唐红梅;;重庆渝涪路黄草山危岩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10 黄润秋;;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成良霞;“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吕庆;边坡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勇;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国俊;公路边坡滚石灾害运动特征及灾害防治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冯科;山岭隧道高陡边坡防落石棚洞结构形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代婧瑜;边坡滚石运动特性对防护结构设计参数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
2582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8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