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青岛滨海公共建筑向海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1:37
【摘要】:本文以青岛主城区滨海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原有的研究以及青岛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及人的向海心理为基础,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位于青岛滨海空间典型的公共建筑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对青岛滨海空间和滨海公共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总结,结合青岛滨海公共建筑的现状,探讨青岛滨海公共建筑的与海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在理论层面上,本文深入探讨青岛滨海空间以及滨海公共建筑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其与海洋的联系;在实践层面上,对滨海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总结基于人的向海性以及滨海环境的公共建筑呈现出来的特征。整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是从历史到现状,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文章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等,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准备。第二章是研究的基础,分为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一是总结青岛滨海公共建筑历史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在青岛的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公共建筑均沿海岸线发展的结论;二是总结滨海环境下各个历史时期公共建筑呈现出来的异同,以及现状特征。针对这些特征,从宏观到微观在后文展开论述。第三章是对滨海公共建筑总体布局的研究。总结出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公共建筑存在的特征,包括建筑的朝向、分布特征,对景特征以及轴线空间的设置等。第四章着重讨论了青岛滨海公共建筑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形态特征以及色彩特征等。第五章是对滨海公共建筑空间组织特征的分析,包括建筑与海的相对位置、基于滨海环境以及人的向海心理的内部空间的组织、建筑与海之间的过渡性空间的特征以及内外空间的渗透等。第六章则总结了全文的观点,归纳了上文的研究,得出了青岛滨海公共建筑呈现出向海特征的观点,并基于青岛滨海公共建筑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不合理之处。
【图文】:

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性,宏观层面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形成的内部及外部公共空间领域,如建筑的空间,建筑自身的空间形态等等这些由括大型的滨海广场空间,如青岛汇泉广场洋的对话与联系。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来说,公共建筑空公共性的角度来看,公共建筑的公共性建筑

环境行为,基本模式


推动类环会为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及其评价提供重地带有着非常强烈的看到海并靠近的欲海边靠拢。直观地讲,就像人们讨厌上楼欢做的事情。同样的,城市街道旁边那些这些栅栏是用来控制行人,防止他们乱穿。向海边靠近,观赏或者踩水等,这些行的区别,因为不同年龄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环境的刺激较为迟钝,向海行为的发生光浴便足以满足他们的心理期望,因此,,图 1.2:环境行为基本模式(笔者自绘)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博;窦维静;;试析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采用的方法[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2 万敏,吴新华;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规划师;2004年07期

3 辛艺峰;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4年05期

4 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J];新建筑;2004年02期

5 王鑫;全球化语境中的青岛旧城更新[J];规划师;2003年11期

6 胡莹,张霖;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J];规划师;2003年06期

7 李东泉,徐飞鹏;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8 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9 孙梦元;城市发展战略选择——青岛东部开发实例[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10 潘丽珍;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望清;基于“日常生活”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丁懿;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滨海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3 朱博;基于视觉原理的青岛八大关地区滨海空间景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邓施莹;应对滨海气候环境的酒店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秦豪;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周圆;城市滨水区空间营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符琳琳;城市滨海空间设计初探[D];长安大学;2011年

8 梅永发;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手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许文婷;城市滨海空间界面的控制与引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超;1990's以来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7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87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